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425282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四单元班级: 姓名: 学号:广汉市西高镇学校高效课堂学案十三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重点】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知识链接】罗迦费因格(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一、自主预习(10分钟)1、注意下列字的

2、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汲取3、按原文填空。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 )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 )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4、初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结构特点是:( ) 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5、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6、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7、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

3、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8、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精读精练】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9、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 ),调查对象是( ),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 )。10、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11、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 )12、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13、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三、课堂检测训练(10分钟)14

4、、选词填空。(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自己(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造、创意、创造性)。(2)知识就是形成创意的 (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拥有(创造性、创造力、创新)。15、下面诗句与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

5、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籁于创造性的思维。B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C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D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教(学)后记】 4、结构:总分总。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5、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6、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

6、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7、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道理论证法。如第10自然段。8、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9、某心理学专家小组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和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 是否

7、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10、前者进行自我压制;后者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11、富有创造力的人灵感产生的过程12、例如斜塔上的实验中,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发现了自然地节奏原则。13、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14、种上庄稼 用美德15、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16、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第十四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8、、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注音肇(zho) 埋没(m) 彷徨(png hu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

9、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10、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

11、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7、引用论证: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

12、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8、甲怎样鼓励创新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9、A 10、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11、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12、进行有规则的训练敢于挑战权威13、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广汉市西高镇学校高效课堂学案十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

13、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知识链接】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一、自主预习(10分钟)1、朗读课文,为词语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2、解释词义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3、按原文填空。我们不能( )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 )真正的意义。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