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的课趣味性教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425256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的课趣味性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音乐的课趣味性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音乐的课趣味性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的课趣味性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的课趣味性教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音乐的课兴趣性教学小学音乐的课兴趣性教学一、感知音乐形象进步学习兴趣听音乐发现美,激发学生唱歌兴趣。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听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歌声的真挚动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当学生用心听完一首歌曲时,教师再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在小学低年级或者中、高年级面对一些复杂的、识谱困难的歌曲都是可以采用听这种方法。多听的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些节奏复杂、旋律起伏较大的电视、广告歌曲、电影插曲或媒体中经常播放的流行歌曲,学生可以驾轻就熟,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听,是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最正确途径。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

2、播放录音,让学生先自己感受一下音乐,想象一下音乐里面所包含的各种音乐形象,因为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与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所以也就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二、互动游戏与律动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一互动游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课堂活泼的重要因素,但是学习兴趣又是需要引导的。小学生低年级阶段主要还是应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培养兴趣,而游戏教学法就是通过有趣、有益、有效的游戏作为辅助手段来进展教学的。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学习,自然而然也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还可以增添课堂的乐趣,教学质量也会相应的进步。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活动学习理

3、论,即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做中学到的,在做的过程中,新旧知识逐渐形成了非人为的本质的联络。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更是如此。以他们的理解,做就是玩,就是游戏。高尔基说: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儿童由于受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特点的制约,他们的认识活动更多地会依赖于自身对事物的兴趣,而且年龄越小越需要直接的兴趣来激发他们。他们兴趣很广泛,但是却又外表化,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是浅薄、不深化的,也比较不稳定。因此,当他们从事某一项活动的时候,一旦遇到外界干扰或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发生兴趣的转移。但是他们唯一不会变的兴趣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自然的活动方式,施教过程中只要把握住

4、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对儿童进展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说,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与途径。二律动教学引导学生做表演,可以使学习更加有兴趣性。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是中外音乐教师普遍熟知的律动教学创始人,他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后期相继出现的种类纷繁的音乐教育思想、方法、体系的重要基石。律动教学强调的是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律动教学是从音乐本身入手,先让音乐学习者聆听音乐,再引导他们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通过身体的律动,人体变成了一个可以理解音乐的要求、可以理解和表现音乐的乐器,强化了音乐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我国音乐教师

5、对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解,主要侧重于律动,这也是该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因为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方法只是为教师提供一种指导而不是固定的教程。所以,这给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师资程度、不同的学生程度和不同的教学条件等自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创造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许多教师把音乐教学同我国的详细国情以歌曲?送别?4/4拍为例。1.将学生围成一个圆圈,面对面站立。2.选择一段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听旋律,用口、手或脚把节奏表现出来。3.要求学生口唱旋律,原地手拍节奏或脚走节奏。4.使面对面围成圆圈的学生转向同一个方向,然后双脚走节拍,手打节奏,口唱旋律。掌握了这些练习之后

6、,将手脚的动作互换,变成手打节拍,脚走节奏。此动作对我们所有在场的学生来说,难度都是比较大的,所以郑教师让我们放慢速度练习,下课后还让我们自己再独立练习一下。5.手脚的动作逐步协调后,教师又将手、脚两种不同的动作进展交替练习。论文联盟.Ll.这种教学方法强有力的训练学生有效利用听觉去感受和体验音乐,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学生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而且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充满了兴趣性,使很多不喜欢音乐的学生也喜欢上了音乐课。在快乐中学习、感受音乐,不知不觉中掌握、进步了音乐素质,为以后学习器乐奠定了基矗参考文献:1廖加骅.音乐审美教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72郑莉.新课程音乐教学法.北京:中央播送电视大学出版社,2022.1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郑莉.新课程音乐教学法.北京:中央播送电视大学出版社,202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