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4两栖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415978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动物学:4两栖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普通动物学:4两栖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普通动物学:4两栖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普通动物学:4两栖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普通动物学:4两栖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动物学:4两栖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动物学:4两栖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水环境和干燥复杂多样的陆地携带氧气的介质的改变浮力的改变温差变化的不同两栖类要适应陆地生活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在陆地上行走。由于空气密度低,重力作用要求陆生动物必须有强有力的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才能使躯体在地面上移动。在空气中呼吸。鳃是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肺是陆生动物的呼吸器官。两栖类幼体以鳃呼吸,经变态后成体以肺呼吸。 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1、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2、肺+不完全双循环。3、脊柱更坚

2、固,分化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4、皮肤开始轻度角质化。5、大脑两半球完全分开。6、出现中耳-鼓膜和听骨(耳柱骨)三、不完善性1、皮肤角质化程度低 (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2、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3、五指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4、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5、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变温动物。具有休眠的习性。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

3、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皮肤:裸露,水生种类未角质化,陆生角质化程度低,通透性强;富有皮肤腺或毒腺(下沉于皮肤深层的真皮层内),保持湿润,空气和水的可渗透性;且富有血管;皮肤具有重要的辅助呼吸功能。富有色素细胞,起保护、防光线和吸热作用表皮:角质层(单层扁平细胞)生发层(柱状细胞)真皮:疏松层(黏液腺,毒腺,色素细胞,神经末梢,血管)致密层(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皮下组织:淋巴腔隙 粘液腺(mucous gland)多细胞泡状腺,有管通皮肤表面;保持皮肤湿润,空气和水的通透性,减少水分散失,利于皮肤呼吸。 毒腺(poison gland)

4、,如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分泌华蟾毒等多种有毒成分);皮肤毒腺,如箭毒蛙毒。一只箭毒蛙提取的毒素,可制40枝毒箭; 0.00001g的蛙毒素,可使一成人致死。前耳骨 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弧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科。脑 同一平面上大脑:大脑半球、嗅叶、嗅神经、古脑皮(大

5、脑底部和侧面有神经细胞,顶壁没有神经细胞)、原脑皮(大脑顶壁出现了一些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最原初的脑皮)。主管嗅觉。间脑(丘脑)背面:前脉络丛、松果体。腹面:视交叉、漏斗、下丘脑垂体。中脑:视叶(背)大脑脚(腹面):一部分被垂体遮盖,从延脑一直伸达大脑半球,神经通路。小脑:狭带状延脑:菱形窝盖有后脉络丛 脊髓:颈膨大、腰膨大、背正中沟、腹正中裂脑神经10对脊神经10对:1舌,1、2、3臂神经丛,4、5、6体壁,7、8、9腰荐神经丛,10泄殖、体后 交感N:脊柱两侧1对交感N干以脏支(交通支)与脊N相连副交感神经:中脑、延脑、循、脑神经走头部、内脏脊髓荐部盆腔内脏器 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降低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则进入夏眠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