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刘罗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413982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刘罗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刘罗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刘罗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刘罗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刘罗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刘罗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刘罗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学府路 刘罗根)黄鹤楼送别(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全文以“送别”为主线,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话别饯行的情景;第四至五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设计思路:“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创新型课文,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短文中,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

2、,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应成趣,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那些传诵千古的美文佳句,使他们更易于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陶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由诗入境、由境生情、由情品诗”,诗文对照,求融合、不割裂,于一个来回中经历一次感悟。课堂伊始,带领学生扣住古诗,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设疑、激情,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探究与发现。接着,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切的对话,抓住文中的空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然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深入到诗句中,体会诗句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更深一层地了解这首诗的成诗过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教学目标:

3、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吟诵古诗一、古诗导入谈话:“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总是伤感的,离别总是惆怅的,老师今天也带来一首传诵千古的送别诗。这首离别诗富有浪漫色彩,充满诗意。请自由读一读。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谁能美美的朗读一下这首古诗?点评:你读出了诗的节奏。点评:通过你的朗读,让我穿越了千年的历史,仿佛亲眼目睹了两位友人以依依惜别的情景。大家一起读。2、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黄鹤楼送别

4、(老师随机板书)就与这首古诗有关,通过这篇“文包诗”课文的学习,你不仅轻轻松松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还会从学文中了解到这首古诗背后隐藏的一段动人的故事,感受诗中孟浩然与李白二人纯洁真挚的友谊。3、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课题就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谁能通过课题拓展法来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内容。(人 事 地 时)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底下,指烤肉;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指导学生写好“炙”字。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师:这是一篇文包诗。也就是说将一首诗隐含在一个生动地故事中,只要认真阅读,有一双慧眼,即

5、使老师不教,大家也能轻轻松松理解古诗。敢不敢挑战一下啊?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前四个小节,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首古诗的意思。(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边浏览课文边用笔划一划有关的句子,然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2)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请四五个人自发地组成一个小组,联系刚才找到的句子,用连贯的话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老师巡视并俯下身子参与其中)(3)班级汇报交流。教师过度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那请同学们再来齐读这首古诗,一定会读出新的感悟!随机理解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广陵、下、烟花三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被称为“千古丽

6、句)等。(4)再读古诗,进一步感悟。师问:从这一次的朗读中,你悟到了什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很深的情谊,他们不舍得分离)师紧接着再问: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如果用上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认为那个词最恰当?(师板书:依依惜别)四、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谁也不愿轻易触动。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1)让我们来找一找,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板书:藏情(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

7、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板书:赏景(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繁花似锦” 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4)同学们,若在平日,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呢?(生)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他们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里藏啊,谁再来读读,读出这份离别之情。3是的,此时离别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情弦,谁也不想触动,只好把这份

8、离别之情藏在心底,越藏越深,一个“藏”字包含了那么深厚的情谊呀,谁能读出这份情谊来?(指名2个读第二自然段)4师小结:这真是 “眼前美景无心赏 惜别之情心底藏”。离别在即,真是随机板书:赏景藏情是的,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二、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1一个人说的话最能表达他内心的情感,“言为心声”嘛,请同学们读读李白和孟浩然说的话,想想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他们内心怎样的情感?可以在有关词句下面圈圈画画。2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

9、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意思是说:我钟爱孟浩然,他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但他宁愿在田园里种菜也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孟浩然的人品就像高山一样,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

10、。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指名背春晓,齐背)为什么你觉得这首诗能说明“誉满天下”?(这首诗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真可谓“誉满天下”!) 谁还会孟浩然的其它诗篇。*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长兄为父。师: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公元725年,李白带着自己的诗作请孟浩然*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3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

11、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4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三、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3你能通过朗

12、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评价:读得真好,我们都被你的朗读打动了!)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再指名说。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

13、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

14、,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副板书: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15、。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