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40321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知小学“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行知小学课题组一、调查目的我们行知小学位于平顶山市区东环路环东社区内。经河南省陶行知研究会批准我校已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名字命名的小学。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针,坚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组织师生“学陶、师陶、研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建成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校、特色校。2006年开始,在教体局的统一领导下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校承担了子课题诵读文化经典,提高语文素养为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语文学科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之一,学校也被中央教科所授予“传

2、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基地。为使这项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2007年暑假开始,学校组织了多次“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调查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平顶山地区的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平顶山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淡漠了。现在的小学生对平顶山的传统文化需要有更深的了解。我们组织调查的目的就是,调查目前我校学生对本地区多年的历史、文化的了解情况,让学生在参与中更好的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铸造一代少年的传统美德。二、 参与活动的成员:我校四到六年级12个班的学生,每班至少有30位同学参加

3、,全校共360多名同学参与。三、 时间安排:2007年暑假起,每年暑期一次。四、调查提纲:(1)平顶山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公众人物及主要事迹;(2)平顶山的民风民俗;(3)平顶山的自然风光特点、民居特点;(4)平顶山的传统节日文化、传统文化事件。五、调查内容:(一)平顶山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公众人物及主要事迹平顶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众多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约在7000年前,这一带就出现了较大的部落群。卫东区蒲城店龙山文化古城遗址的发现,说明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建立了城镇和村落。由此可见,平顶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土地之一,

4、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代,这里属应国管辖,应国以鹰为图腾,古典汉语应、鹰通假,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平顶山是个以煤而兴的城市,因此,又称“煤城”、“太阳城”。这里原本是片沉寂的土地,1953年开始,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在百里矿区安营扎寨,日夜奋战。劳动者用汗水孕育了平顶山的诞生。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第43次会议决定设立平顶山市。对于鹰城来说,1958城市建设算是起步的一年,市内的平顶山电台、平顶山报都开始创办,白龟山、昭平台、孤石滩等大型水库,一座座矿井等陆续建设,公交、电力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也逐步进行。而当时的老百姓更是以特有的热忱,投入到这个工业新城的建设之中。19

5、60年,我省遭遇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但节衣缩食也挡不住鹰城人民那如火的建设热情,一个个大型项目纷纷上马。1965年,鹰城人民生活基本达到温饱,经过几代建设者五十多年的奋斗与拼搏,平顶山终于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的新兴工业城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像一颗明珠在中原大地上熠熠生辉。平顶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造就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墨子:姓墨名翟,鲁山县二郎庙乡墨庙村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因为他的学说符合平民的利益,所以被称为平民圣人。鲁山有着丰富的墨家文化遗产。关于墨子的传说就广为流传在鲁山民间。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

6、家、军事家、思想家。公元前524年沈诸梁受封于叶,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叶公宰叶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刘累:中国刘姓始祖,鲁山库区乡人。天生的养龙专家也。据左传记载:到了夏代,国君孔甲,顺服天帝,天帝赐给他驾车的龙,黄河、汉水各两条,各有一雌一雄。刘累因养龙而驰名天下。抗金名将牛皋:字伯远,宋代抗金名将,岳家军中的副统帅,鲁山县熊背乡石碑沟(村)人。大树将军冯异:西汉颍川郡父城(今

7、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与东汉其他开国功臣号称云台二十八将。冯异从不炫耀功劳,一个人静坐在树下沉思。因此,周围的人钦佩地送他一个绰号大树将军。唐朝诗人元结,明代医学家古涛,清代文学家李绿圆,近代农民起义领袖白朗,都生于此。历代文人名士孔子、李白、韩愈、颜真卿、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都来过此地。(二)平顶山的民风民俗庙会:临汝风穴寺庙会:风穴寺位于汝州城北10公里处的风穴山中,亦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寺。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风穴寺庙会是农历六月十九日,会的高潮是六月十八夜。六月时值盛夏炎暑,风穴寺则气候宜人,尤其夜间更为凉爽。人们既可避暑,又可旅游观光。会上吹拉弹唱,彻夜不息。

8、据说,早年夜会时有地摊戏、鼓子曲、三弦书、坠子、唢呐班等48摊,其盛况可以想见。郏县堂街赛马会:郏县堂街赛马活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赛马活动始于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五年(221年)正月,曹操驻军郏县摩坡,为徐晃出兵获胜开庆功会,将士与当地群众在方圆15华里驻地纵马驰骋,比赛骑术,摩坡百姓依旧制组织盛大的赛马活动。自此民间相沿成俗,赛马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春节文化娱乐活动。赛马活动成了当地群众娱乐、集贸的一大盛事传统剧种:越调因其主弦为四弦,故又称四股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剧种。豫剧是本地主要剧种之一,旧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三弦书:三弦书的唱腔属于板腔体。河南曲剧也是本地主要剧种

9、之一,旧称高台曲或曲子戏。大调曲子原名鼓子曲。系明清时代流行于豫、陕、皖诸省的民间小调融汇民间诗词、民间故事而发展起来的说唱曲艺,民国初年从南阳地区传入今平顶山辖区。河南坠子俗称坠子书、坠子,清末民初传入平顶山现辖区,是主要曲种之一。传统小吃、特产:本地最负盛名的小吃特产有:郏县饸烙面、三郎庙牛肉、宝丰酒、翟集醋、粉浆面条、鲁山揽锅菜、沫糊、懒豆、山野菜。汝官官窑传世珍品、龙泉剑、舞钢响石。(三)平顶山的自然风光特点、民居特点自然风光:平顶山有山有水,风景秀丽,是适宜人们休闲娱乐的旅游胜地。这里有奇石著称的好运谷,瀑布成群的珍珠潭,人间仙境东平沟,灵山秀水的六羊山,圣水清清的龙泉寺,碧湖幽洞的

10、天印山,人间乐园的水帘山,美景传说景诱人的神牛大峡谷,奇峰密林的鲁山十八垛,山清水秀的孟良、焦赞寨。风景如画的石人山自然保护区,有集山、林、湖、城为一体的舞钢市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神泉琼汤的汝州温泉。都是风景奇特,令游客流连忘返。这里有地下应国历史博物馆之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应国古墓,有“长城之祖”楚长城遗址,有古代战国策所列五大名剑产地的舞钢冶炼遗址,有代表汉代冶铁最高水平的望龙岗冶铁遗址,有唐代建筑千年古刹、中州四大名寺之一风穴寺,有代表颜体书法的代表作之一的元次山碑,有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的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和五大名窑之一的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有堆汗如脂、视如碧玉、扣声如磬的汝瓷,有北宋大

11、文豪苏轼父子之墓地三苏坟,有我国现存三座古代县级衙署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县衙叶县县衙,有气势宏伟的汝学宫(汝洲文庙)等,有文明遐迩的香山寺,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海内外叶姓始祖叶公沈诸梁墓地、明代成化年间奉沼赐建的户部尚书李敏讲学处紫云书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居特点:主要传统民居-瓦房院落,瓦房的房架和草房一样,由梁、檩、椽组成,上面盖瓦。一般房瓦下多铺以草或箔席之类,上面再覆以厚厚的麦扎泥。盖瓦房,房顶的行数喜用单数,避用双数。据说木工始祖鲁班乳名双,为避其讳,自然盖瓦也不能用双了。房上瓦的放置大都是瓦凹部向上,凸部向下有阴无阳,层层相压,也有在两行瓦之间,再反扣一层者,以

12、求结实耐久。院落大多是一家一院。院内有堂屋、厢房设置等。院落有三合院、四合院。院中有砖木结构的楼房,穿廊过厅。近年来,民房建设发展迅速,在农村住宅建筑群中,出现了设计整齐,朴素大方的双层平顶小楼房和高层楼房,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栋下宇式住房中的泥壁茅屋终将成为历史的陈迹。(四)平顶山的传统节日文化、传统文化事件:主要传统节日文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13、,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灯节又称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人们有观花灯、吃元宵的习惯。民间有清明(4月4日或5月)上坟扫墓的习惯,解放后,每逢清明,干部、职工、学生都有组织地到风穴寺烈士陵园扫墓,悼念烈士。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群众在太阳来出前,将采集的艾叶插于门窗,以驱除邪恶;还采集车前子、竹叶、杨柳枝等为五条枝”,以备熬茶之用。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过团圆节。秋季的晚上天商气爽,皓月当空,全家人在院里摆上月饼,枣糕、石榴、梨,一边供奉月,一边吃月饼水果,进行赏月。(6) 农历的“九月九”是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4、,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改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7)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这天当地群众都要吃上一顿腊八粥”,以示庆祝五谷丰登之意。现在仍有过腊八的习惯。我市境内的传统文化事件:马街书会:逢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便负鼓携琴云集马街。马街虽小,却是艺人心中的圣地。不论是曲艺名家,还是乡村艺人,到马街说唱,是一种化不开的情结。艺人们说书亮艺,以书会友,切磋技艺,争当书会状元。无论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溪畔河边,沟坎连着沟坎,戏台连着戏台,书摊挨着书摊。艺人们或脸对脸、或背靠背,打起简

15、板,拉起胡琴,顷刻便陶醉其中了。在这神奇的乡音大舞台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听时神采飞扬,无人听时自得其乐。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风刮不走,雨打不散,千余台书摊汇成一个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他们说古道今,唱者如在梦里,观者如痴如醉。在千把胡琴,万双简板的颤动中,艺人们演奏着世代相传的乡音大律,尽情地释放和宣泄内心的欢悦和悲苦。这些传统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等是平顶山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闪光点,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对提升小学生文化内涵和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对于平顶山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能够主动地想出各种办法完成这次社会实践。发现82%的同学能

16、通过网络、报刊、走访家人、调查百姓等渠道获取相关内容。家长方面,有87%的比例是比较熟悉和了解平顶山文化的,还有很多家长积极通过查资料的方法协助孩子完成调查。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们搜集、整理信息,认识社会,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了解到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民族自豪感。调查中发现问题:1、学校宣传和教育还很不到位。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偏重学科教学,对乡土教材没有使用或简单学习,缺少系列的相关教育和活动,导致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优秀文化陌生。2、部分家长不够重视。作为平顶山后代的大多数家长,在与子女的教育和交流中,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很少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