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400130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引言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以诗出名。与尤袤、杨万里、陆游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合称尤杨范陆。石湖居士诗集中的一组四时田园杂兴尤为出名,宋以来都得到较高的评价。他在诗前小序中说“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首,号四时田园杂兴。 ”淳熙九年( 1182),范成大辞官归隐石湖。淳熙十三年( 1186), 61 岁的范成大写的这六十首七绝,是其“享盛名、定身价的代表作” 。这是在诗人隐居养病时,在其生命极度脆弱时,回归大自然,与田园、民风真实融合的产物,是作者生命活力的真实写照,本文尝试论之。一、四时田园杂

2、兴的内容四时田园杂兴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真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出了石湖农村全貌。(一)农村的劳动生活六十首绝句中,写得最多的是农民紧张、愉快的劳动生活。煮茧抽丝、车水浇田、秋时抢收、移秧放鸭,织布等苏州一带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都生动地再现了农民的辛苦和勤劳。苏州一带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农桑并重,所以生产季节一般比较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蚕桑四月)。如夏日其七:“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农夫夫妇(即诗中的“村庄儿女” ,是以老农的口气来称呼的)早出晚归,夜以继日“各当家”,农夫锄草,农妇搓麻,男女老少无闲人。连不

3、会耕田的儿童也耳濡目染,受环境熏陶,在初夏桑叶茂盛的树阴下学着种瓜。诗人不仅表现了“村庄儿女”的勤劳本色与辛苦愉快的劳动生活,而且童孙学种瓜的鲜活形象,趣味横生,表现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特点。夏日其二“五月吴江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跟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种中稻的时候,天气挺凉,农民在田里忙插秧种稻,雨水充足预示着丰收。在这小丰年的季节里,勤劳的农民耘田、种稻、缲丝,采菱等呈现出石湖繁忙而又热闹的场面。如写缲丝场面:热水煮茧抽丝,“缲车嘈杂”,养桑的妇女“盆手交相贺”。夏日其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首诗通过描写田园

4、美丽景物,侧面反映农民的劳动。初夏江南,菜花渐稀,而杏子正肥, “麦花雪白”、“梅子金黄”,劳动的果实孕育生长,是农事的重要时期。以果实的大小、颜色,花类的开合胜衰点明时令。夏日初“长”,正直农忙时,园圃无人,只有蝴蝶蜻蜓翩翩往来。极写村中闲静的同时,表明人们都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农民们既有耕耘的艰辛,又有收获的喜悦。如秋日其八:“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扫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首诗描写的是在秋日收获的季节里,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新建的打稻场地像镜面一样平整,晴空只是短暂的,农人必须“趁霜晴”夜以继日地干活,欢歌笑语伴着轻雷般连枷打稻的声音, 范成大:范石湖集 ?石湖居士诗

5、集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8 月,第 372 页。 周汝昌:范成大诗选 ?前言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 11 月,第 27 页。1一直响到天亮。农民通宵达旦地劳动,非常辛苦,但看到劳动获得丰收,他们的心中又充满着喜悦。秋霜天晴 , 场地镜平 , 歌声、笑声、连枷声汇成劳动交响曲 , 这是一支动人的劳动赞歌 , 是一幅精致的秋收画图 , 有声有色地表现农民秋收时的喜悦之情。诗人扩大了田园诗内容的表现领域,敢于写前人没有表现过的偏远山乡,古老而进步的田园生产方式。如夏日其六写道:“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垅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在看到烈日下的农

6、民光着脊梁踏车戽水抗旱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先进的脚踏水车和古老的戽斗一起使用 , 充分利用江河的水灌溉高低不平的土地 , 取得粮食丰收。表现出奇异的田园景象与色彩。诗人站在与劳动人民平等的位置来共同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分享收获的喜悦,表现出作者对农民充满了同情和关心。(二)农民的品质在写农民劳动生活的同时,表现了吴地农民勤劳、淳朴,善良的品质。范成大笔下的农民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还是那么的热情善良。如夏日其九:“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农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盛夏时节,正午十分,黄尘滚滚,行客匆匆,汗流满面,农民主动热情地请过路人在自己门前的大石头上坐一坐,到柳阴下乘凉休息,并取

7、来清凉的井水让他解渴洗漱。诗人通过对行客形象和农民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庄稼人的淳厚真挚与热情关心他人的善良心灵。再如冬日其八:“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饤,笑指灰中荆栗香。”冬天,农民在漫长的雪夜围火闲聊,充满欢声笑语,火苗乱颤的地炉边,汤着酒烧着茶。诗人在雪夜敲开一个农民家的柴门,女主人接待了他。当他们边喝边聊时,男主人踏雪归来,见有客人,连声叱责老妇没有用好东西招待,客人连忙摆手说:“哪里!哪里!你看,灰中的芋头、栗子多香啊!”接着是一片欢笑声。这一首诗把农人的素朴厚道、热情好客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吴地风俗风俗是历代相沿传下来的风尚习俗。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不同,各

8、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人情。“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户异政、人殊服”(汉书 ?五吉传)。四时田园杂兴把吴地的风俗人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呈现出一副江南水乡的风俗民情画。诸如农村清明的热闹,春社的欢乐,寒食游山的盛况,巫媪祭社时的场面等。春日其三“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写乡村清明家家歌舞为欢的情景。清明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大节日,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雨量增多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过了清明,农民就要投入辛苦繁忙的劳作中了,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坟扫墓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春日其五“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宋代社祭是农民生活中的

9、一件大事,“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春日其四),农民捧着自酿的杜茅柴酒,到田头祭社乞求一年的丰收。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祭社的场面:烧纸钱,擂社鼓;日斜天晚,年长之人喝的醉醺醺地被年轻人扶着回家,看到路上丢满了枝叶花草,一片狼藉,知道是儿孙门在斗百草游戏后留下的。诗人把南宋农村社祭和流行的社日斗百草的风俗,生动别致地收入笔下。春日其七“寒食花枝插满头,茜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这一首写吴地人寒食节游山的风俗。踏青的妇女在寒食节着意打扮,或花枝满头茜裙青袂,漂漂亮亮荡着几叶扁舟,或上灵岩,或上虎丘。灵岩山,在苏州西二十里,下瞰太湖,山上有灵2岩寺,风景秀丽;虎丘山在

10、苏州西北约九里,古迹很多,有云严寺。这两山为东南名胜,所以吴人“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晚春其六“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蚕忌风俗由来已久。“南宋人诗里常写这种风俗。例如蚕舍:每到蚕时候,村村多闭门;往来断亲党,啼叫禁儿孙(野谷诗稿); 叶绍翁田家三咏:家为蚕忙户紧关” 在蚕月里,养蚕人家,家家闭户,红纸贴门,妇女独宿,邻曲之间往来庆吊等亦罢而不行。这首诗就形象地写出吴地养蚕时节的习俗。三月蚕事,凝聚着蚕农们精心养蚕的辛勤血汗,也反映出蚕农惟恐触禁而影响收成的紧张心情。诗的后两句写采桑相会时的情景,表现农民此时的欢悦心情,正好反衬平日的紧张。

11、还有写吴地重阳节家家酿酒、饮酒,赏菊的习惯:秋日其十“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菊花。”对于这些传统节日,农民之所以怀着喜悦的心情饶有兴趣地去庆贺,一方面是通过这些活动表达自己良好的祝愿,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节日使成年辛苦的农民身心愉快,体力得到恢复,以便更好地从事劳动。(四)对田园风物的描绘这组诗生动地展示了农村四季的自然景色。“土膏欲动雨频催”,“麦花雪白菜花稀”,“杞菊垂珠滴露红”,“放船闲看雪山晴”写出了春夏秋冬的田园风光。诗人将大量吴地农村常见之物写进诗中。植物有稻、麦、桑、麻、芹、韭、笋、莲藕、芦根、荷钱、芋栗、枸杞、茭白、菜花、

12、菊花、芙蕖,槐叶等;动物有猪、马、牛、鸡、犬、鸭、鹳鸟,河豚;虫类有蜻蜓、蝴蝶、青蛙、蜜蜂、橘蠹、檐蛛,蝉等;水果有桃、杏、青梅、樱桃等;农具有碌碡、鱼网、缫车,连枷等。这些丰富多样的田园风物使写景叙事形象真实,全诗呈现出蓬勃的景象,让人嗅到了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感,是石湖亲历农家生活的有力见证。(五)遭受剥削的农民在描绘乡野景色的、农家生活的同时,反映农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剥削的残酷。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兼文人,范成大能透过和谐的农村生活,关心人民疾苦,大胆揭示蕴涵其中的社会矛盾很可贵的。如夏日其十一:“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这一首描

13、绘了种菱农人惨不忍睹的苦况和表达对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农人种田交不起租税,只好抛弃锄犁,来到湖上种菱角。采菱时手指头被菱角割得满是鲜血,身体也枯瘦得不像人形,这已经够惨了,可谁想到,官家仍不放过他们,湖面上又收起租来,把采菱人逼上绝路,沉重的盘剥无孔不入。这首诗形象鲜明地刻画出采菱人的惨状。写的是亲眼所见,感同身受的事,饱含着农民的血泪和诗人的愤怒。秋日其五“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其九“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覆饱儿郎。”流尽血汗辛劳一年,历经风雨,快到收获的时节,灾害仍然不断,无助的农民只能虔诚地祈求 钱钟书:宋诗选注

14、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2 年 5 月,第 329 页。3老天爷,别把仅剩的这点收成掠夺干净,因为还要靠它交租还债。等到打下圆如珠白似霜的好米,却是车载船装缴入官仓。“两钟输一斛” ,即翻倍输租。劳作了一年的农民,到头来只有一把秕谷糙糠,如何喂饱儿郎!我们从诗中读到了农民的辛苦,但也理解了农民的乐观与自足。“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覆饱儿郎”,传达了农人的叹息,这叹息充满了怨,但怨得多了,也就淡了,轻易的满足便占了上风。诗人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叹息的口吻,用“不惜”、“尚赢”对照的句子,把官府剥削的刻毒、农民生活的惨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公差也凶恶地敲诈农民,如冬日其十“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南宋的皂吏是狡猾贪婪的,朝廷下诏免除灾区租赋,而衙役阳奉阴违又来勒索。“这个公差说:县官是糊涂不管事的,做好做歹都由得我,你们得孝敬我几个钱买酒喝。” 吏役走狗瞒着上官,向农民敲索钱财。诗中吏役有恃无恐、厚颜无耻的形态活灵活现,而农民被压迫的无奈也显然可见。真是吏役如恶狗,农民似绵羊。诗中还有如“大耆催税急于飞”,写户长催逼租税;“巫媪莫嫌滋味薄”写巫媪索要财帛等内容亦反映农民所受到的沉重压迫。反映租税苛重,官府盘剥的内容写得真切沉重,反映现实之深刻已触及到封建社会的租税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