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398859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卷时限:分钟满分:分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 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公元前782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 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 )幽王荒淫无

2、道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A. B. C. D.3.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4.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5.有人称赞秦

3、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 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 )分工明确 互相配合互相

4、牵制 皇权集中A. B. C. D.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5、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10.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A.御史大夫 B.通判 C.按察司 D.军机处11.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皇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B.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C.翰林院学士享有特权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12.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科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A. B. C. D.13.西汉初的中央集权

6、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独尊儒术14.上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做知州15.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朝在继续实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C.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D.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

7、有效控制开始设置的16.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17.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18.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指的是哪一级科举考试 ( )A.乡试 B.会试 C.院试 D.殿试19.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

8、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嫦20.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象郡、“直道”、灵渠、小篆A. B. C. D. 21.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

9、展意义重大 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A. B. C. D.22.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初B.唐朝C.宋朝D.明朝23.“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A.汉高祖B.唐高祖C.宋高宗D.明太祖24.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

10、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A. B. C. D.25.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26.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2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

11、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28.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 B.

12、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29.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犯了20条大罪,其中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该材料反映了( )A.和珅生活腐化B.清朝皇权的独尊及君权至上C.和坤犯上作乱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体现着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B.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中央对地

13、方的管理日益加强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着父辈的愿望,甚至还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分)材料一中国古籍中出现过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斐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材料二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请回答:(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 (2分)(2)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4分)()江西临川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为什么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2分)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 (2分)32.(12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