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395174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 黄河颂(两课时) 第二课时【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合作探究: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三、精读精练:阅读全诗,回答完成下列各题。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3这首诗歌

2、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类文品读】黄河颂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

3、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

4、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

5、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浩瀚()繁衍()缅怀()泛滥()蹂躏( )2两篇黄河颂虽体裁不同,但都会激起我们自豪之感,读罢全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