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复习教学案(一)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392834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复习教学案(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复习教学案(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复习教学案(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复习教学案(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复习教学案(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复习教学案(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复习教学案(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型:新授 主备人 :周后勤 审核人:闫帅池 2008、9、2班级: 姓名: 组别: 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预测:从内容上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是高考的重点,从命题视角上看,可以从儒家思想发展的角度命题,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考查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视角;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角度命题,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重点:战国时期墨、儒、道、法各派的观点及产生的影

2、响。难点:对各派思想的评价。(二)自主预习,理清思路:(注意:用最精简的语言进行概括,不要照抄课本)1、百家争鸣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种流派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2、探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注意从各个角度分析)3、主要流派及代表:流派代表主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4、重要意义(了解)(三):自我检测A:2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3、C、荀子 D、墨子7、“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剧烈变革A B C D8、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学派或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存在对立的是老子韩非子;墨子孙武;荀子庄子;孔子墨子;A B C D6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二 课后巩固 B: 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大不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时,材木

4、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材料二: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哪派的思想?简要列举其主要观点。(2分)(2)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哪派的思想?简要列举其主要观点。(2分)(3)材料三反映了战国时期哪派的思想?简要列举其主要观点。(2分)(4)依据材料一、三判断两派观点的异同。(4分)等级: 批阅日期: 课题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型:新授 主备人 :周后勤

5、 审核人:闫帅池 2008、9、3班级: 姓名: 组别: 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二)自主预习,理清思路:(注意:用最精简的语言进行概括,不要照抄课本)1、黄老之学:背景汉初经济残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内容形成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主张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作用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条件思想条件作用补充: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1) 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2) 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3)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

6、神学外衣。(4)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二、巩固练习:1.关于汉初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内容,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二是治国 B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 C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但不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黄老之学是黄帝和老子学说的综合2.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有利于加强君权 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使儒学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A B C D 3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儒家思想已经过时 C

7、.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 黄老之学宣扬无为思想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B C D5、(上海04年高考)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摘自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

8、:“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两种主张在当时的实践效果如何?为什么?(10分)等级: 批阅日期: 1、(1)儒家,仁政学说(爱民、重民)(2)墨家,“兼爱”“非攻” (3)法家。以法、刑维护社会秩序(3)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不同点:儒家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重视法、刑的作用,强调用酷法重刑维护社会秩序,实行霸道之治。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背景下,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统治者的重视。(5分)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