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 母题探究及变式训练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391833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政治 母题探究及变式训练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政治 母题探究及变式训练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政治 母题探究及变式训练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政治 母题探究及变式训练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政治 母题探究及变式训练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政治 母题探究及变式训练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政治 母题探究及变式训练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3 多彩的消费 (解析版)【构建专题知识网络体系】胸有成竹考向1消费及其类型【母题探究】融会贯通母题1.(2017江苏高考) 当前,消费需求日益呈现新变化和新趋势,人们更加偏好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消费。据统计,2016年1月至11月,体育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4. 4%、16. 4% 和17. 1%。材料表明( )A.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主导产业 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处于支配地位C.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D.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不断增加【答案】D【解析】工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工业属于第二产业,A说法错误。人们更加偏好旅游、文化等领域的

2、消费,不能得出这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B与材料无关。由体育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可见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大幅增长表述不对,C与材料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本题以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为情境,考查了产业结构、消费心理和消费类型等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材料的关键句是“人们更加偏好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消费”,这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优化,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技巧点拨】在平常的习题练习中,考生经常把消费的类型弄混。消费的类型主要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按照消费的方式来划分的,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

3、款消费和租赁消费;另一类是按照消费的目的来划分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考生必须认真理解好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再记熟这二种类型的具体内容,这样就不易混淆了。母题2.(2015安徽高考)出境游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其需求量(Q)受出境游价格(P)、居民收入(M)等因素影响。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图中能正确反映P与Q、M与Q关系的图形有() A. B. C. D.【答案】B【技巧点拨】回答本类型的试题要注意以下几步:判断供求、找准变量、分析方向。解答此类试题一般按照“三步走”的方法。 (1)第一步,解读题干文字信息,准确把握题意。结合文字背景,明确曲线呈现的原因,以及曲线表达的

4、主旨。(2)第二步,将曲线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复合型曲线可以拆分为单曲线,明确曲线表达的经济信息。(3)第三步,对比文字信息、曲线信息和题肢选项,找出正确答案。【变式训练】举一反三1.(2014福建高考)2014年清明节期间,福建省高速公路免费通行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这有利于( )A.加快旅游发展,确保经济增长 B.增加车辆出行,保护自然环境C.减少税费收入,促进收支平衡 D.降低出行成本,刺激消费需求【答案】D【解析】A选项观点错误,题中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但不能确保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多个,题中举措只是因素之一,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题中国家宏观调控举措增加车辆

5、出行,但不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题中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从当前看会减少税费收入,但从长远看反而会增加税费,但不会促进收支平衡,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国家宏观调控举措,有利于降低出行成本,刺激消费需求,故入选。2.(2014北京高考) 根据右图数据变化趋势可以推断出,近二十年来北京市城镇地区() 19922012年北京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恩格尔系数逐年提高居民生活成本呈下降趋势社会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劳动者对服务业需求不断上升A. B. C. D.【答案】D3.(2014江苏高考)有调查表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使农村居民消费增加5.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6、使城镇居民消费增加11%。出现该变化是因为社会保障()A.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B.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C.改变了人们的收支预期D.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答案】C【解析】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A项错误;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B项错误;材料强调了社会保障影响消费需求,但不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D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题眼”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使农村居民消费增加5.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使城镇居民消费增加11%”。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预期收入持乐观态度,从而会扩大消费需求,C项符合题意。4.(2014课标卷)下图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消费行

7、为越来越不理性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A. B. C. D. 【答案】D5.(2013浙江高考)漫画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 )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者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的升级起着导向作用A. B. C. D.【答案】C考向2 区分四种消费心理【母题探究】融会贯通母题1.(2016课标卷)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试客。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试客的购买行为()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

8、.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査四种消费心理的区别。A、B、C均不符合题意。由题干可知,试客在购买商品前,先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这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故D为正确选项。【技巧点拨】本题要学会区分四种消费心理,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本题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变式训练】举一反三1.(2015浙江高考)“双十一

9、购物狂欢节”那天,不少商家推出购500元商品返还280元购物券的活动,很多消费者为了获得购物券而凑足购买500元商品。狂欢之后,一些消费者发现“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是自己不需要的。这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A.是求异心理引发的,不值得提倡 B.是攀比心理引发的,并不可取C.违背了理性消费原则 D.违背了适度消费原则【答案】C【解析】合理的求异消费,可以提倡,故排除A。材料中经济现象是求实和从众心理引发的,排除B。适度消费强调消费与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相符,材料未涉及收入与消费,D不当选。“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自身不需要,体现了一种盲目跟风,违背了理性消费原则,故答案为C。2.(2013上海高考)漫

10、画推销良机(见下图)中,汽车商迈克让推销员去向鲍威尔推销新车,是因为()A.鲍威尔是个崇尚个性的人B.鲍威尔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C.想让鲍威尔与邻居竞争提高售价D.想利用鲍威尔的攀比心理推销汽车【答案】D3随着一大批网络红人的出现,围绕“网红”产生的商业链条和营利模式也浮出水面,人们称之为“网红经济”。它以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位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可见“网红经济” ( ) 进一步推动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充分利用了“网红”粉丝的从众消费心理 满足了个性化消费,引导产

11、业升级A. B. C. D.【答案】C【解析】选项错误,该观点夸大了 “网红经济”的作用。选项“引导产业升级”的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网红经济”以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位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可见“网红经济”充分利用了“网红”粉丝的从众消费心理,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故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C。4某超市经理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购买婴儿尿布的大部分是爸爸。他们在购买完尿布后通常还会买,如果啤酒货架离婴童用品太远,有些人就懒得购买啤酒了。于是,他要求将啤酒放在尿布货架边上,啤酒销量果然大增。

12、这一做法( )是对互补品关联性的巧妙利用 是对替代品关联性的巧妙利用利用消费心理来引导消费行为 提高了营销的针对性A. B. C. D.【答案】D【解析】“他要求将啤酒放在尿布货架边上,啤酒销量果然大增”,说明商家利用消费心理来引导消费行为,符合题意;“某超市经理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购买婴儿尿布的大部分是爸爸”,说明该超市所采取的经营措施提高了营销的针对性,符合题意;婴儿尿布与啤酒不是互补品的关系,也不是替代品的关系,排除。本题选D。考向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母题探究】融会贯通母题1.(2016江苏高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火热,大贷”进行消费的方式悄然“走红”。但一段时间以来,“校园网贷”引发的

13、借贷纠纷甚至债务悲剧也不时见诸媒体。这警示我们()A.要反对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消费 B要避免贷款消费C.要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倾向 D要做理性消费者【答案】D【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准确定位,题中“校园网贷”行为,没有涉及要反对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消费,没有涉及要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倾向;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题目大量的信息在表述“校园网贷”引发的借贷纠纷甚至债务悲剧,我们不能因此就要避免贷款消费,对于贷款消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主要是在警示我们要做理性消费者。母题2.(2015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近年来,伴随

14、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现象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根据材料,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答案】收入水平的提高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以往跟风式的消费现象逐渐转变,体现了消费者转变观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消费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和引领,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技巧点拨】体现类的解答题,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体现类”题的设问方式通常为“分析XX体现的XX道理、”“分析XX是怎样体现XX道理的”、“分析XX是如何做到XX(理论化)要求的”的标志性字眼。“体现类”题对考生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变式训练】举一反三1.(2017江苏高考) 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传统社区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血缘、地缘、感情为纽带,身边都是亲人、熟人,人情交往密切。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节奏加快,社区已近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