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389151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查技术名词解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线摄影检查技术1. 模拟X线摄影检查:是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由于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对X线产生不同程度的 吸收,使穿透人体的X线强度变得不均匀,把这种强度不均匀的X线直接记录在胶片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模 拟X线摄影检查。2. 数字X线摄影检查: 把穿透人体的X线直接记录在成像板(IP)、平板探测器(FPD)上的检查 方法称为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3. 焦一片距:指X线管焦点至胶片间的距离。4 .肢一片距:指被检部位中心所在的平面至胶片间的距离。5. 摄影床面中线:沿X线摄影床面长边方向,经床面短边中点所作的直线亦称为台中线6. 前后位:指被检者后面紧贴暗盒(胶片,IP,FPD),身体矢状面与暗盒(

2、胶片,IP,FPD)垂直, 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的前面射至后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前后位。7. 后前位:指被检者前面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后面射至前面的 摄影体位称为后前位。8左侧位:指被检者左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 者右侧射至左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左侧位。9. 右侧位:指被检者右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 检者左侧射至右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右侧位。10. 右前斜位:指被检者右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后方 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右前斜位,也称第一斜位。11. 左前

3、斜位:指被检者左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后方 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左前斜位,也称第二斜位。12. 轴位:指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中心线方向与身体或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投射。13. 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0角。14. 听眦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15. 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16. 听鼻线: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3角。17. 瞳间线:为两瞳孔间的连线。18. 听口线: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3角。19. 整体片:为全面观察和了解病变组

4、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摄取肢体较大范围的X线照片称为整体 片,也叫概观片。20. X线功能片:显示关节活动情况以及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X线照片称为X线功能片。21. 焦一肢距:指X线管焦点至被检体中心所在平面间的距离。22. 右后斜位: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身体左后方射入,右前方射出的方向。23. 左后斜位: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身体右前方射入,左后方射出的方向。24. 切线位:X线中心线与被检肢体局部边缘相切的投射方向。25. 焦一台距:指X线管焦点至摄影床面间的距离。26. 局部片:为重点观察肢体某小范围的组织结构而摄取的小照射野的X线照片称为局部片。27. 铅字标记正放:所谓“正放”是指铅字面向X线

5、管的放置方法。28. 铅字标记反放:所谓“正放”是指铅字面向X线胶片的放置方法。29. 暗盒竖放:凡肢体长轴与其长轴相平行的摆放称为胶片或IP竖放(亦称直放)。30. 暗盒横放:凡肢体长轴与其短轴相平行的摆放称为胶片或IP横放。31. 软X线摄影: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的X线,波长较长、能量较低,穿透物质的能力较弱故称为 “软X线”,用这种X线摄影称为软X线摄影。32. X线造影检查: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物质引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 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此方法称为X线造影检查。33 .对比剂:能够提高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34. 阴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低

6、、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黑色)的影像。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35. 阳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 度高(白色)的影像。常用的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36 .离子型对比剂:属于盐类,在水溶液中都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有电荷,渗透压大于人体血 浆,本身的化学毒性及副作用大于非离子型的对比剂。37 .非离子型对比剂:不是盐类,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 血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38. X线特殊检查技术:利用特殊的X线设备和工具,采用

7、某种特殊的摄影技术,以获得特殊的影像 效果,此种检查方法称为X线特殊检查技术。39. 直接放大摄影:是将被检体置于X线管和胶片之间的预定位置,被检体与胶片保持较大的距离, 经X线曝光后,在X线照片上直接获得被摄部位的放大图像。X线造影检查技术1. X线造影检查: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物质引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此方法称为X线造影检查。2. 对比剂:能够提高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3. 阴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黑色)的影像。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4. 阳性对比剂:是

8、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 度高(白色)的影像。常用的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5. 离子型对比剂:属于盐类,在水溶液中都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有电荷,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 本身的化学毒性及副作用大于非离子型的对比剂。6. 非离子型对比剂:不是盐类,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血 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7. DSA:是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利用计算 机减除造影图像上的与血管影像重叠的背景影像,使血管影像单独显示出来。8. mask片:与普通平片的

9、图像完全相同,而光学密度正好相反的图像。9. 时间减影: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这样的减影方式称为时间减影。10. 能量减影:在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取得两帧图像,作为减影对进行 减影。11. 静脉DSA :以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方式来进行DSA检查。12. 动脉DSA :对比剂直接进入兴趣动脉或接近兴趣动脉处进行DSA检查。CT检查技术1. 图像重建:图像重建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求解,以获得各个小容积元的线 衰减系数,这一过程称为图像重建。2. 像素:图像重建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构成一个矩阵,矩阵元素通常被称为像素,像素的值 代表着重

10、建断面上被检体相应位置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3 . CT值: 对于某组织,若具有线衰减系数口组织,则该组织的CT值定义为:CT值=组织水x K日水。口水表示水的线衰减系数,k是分度系数,一般定为1000。4. 窗口技术: 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值称为窗口, 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5. 窗宽和窗位:窗口中心的直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值范围称为窗宽。6. 层厚: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乂线束的厚度。7. 间距: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8. 视野(FOV):是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断面图像的范围。9. 床速: 是CT螺旋扫

11、描时检查床移动的速度,即球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10. 螺距: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11. 空间分辨力: 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 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12. 密度分辨力: 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定义为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 小于1%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13 .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 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而不再反映其中某一组织对X线的衰减关系,因此测得的CT值也不能 代表其中某一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14

12、. 平扫:是指不用注射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检查,是CT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应用于 各个部位的CT检查。15 .增强扫描:是指经血管(一般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多采用团注法,即在短时 间内一次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静脉血管,然后再进行CT扫描。16 .两期和多期扫描:是指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的方法,根据各个部位和一些病变不同时期的血供 特点,在开始注射对比剂的数秒甚至几小时内,对检查的部位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完整快速螺旋扫描。17 .灌注扫描:是指在快速团注对比剂后,对固定的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快速扫描,得到一系列图像 后,利用一个特殊的软件,分析每个像素对应的密度变化,得到

13、每一个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从而计算出 对比剂到达病变的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以及局部血容量和局部血流量,并组成新的数字矩阵,再通过 数/模转换,获得灌注图像,或经过假彩色编码处理后显示,获得各参数的彩色图像。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 了解感兴趣区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可以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和血流灌注情况,因而是一种功能成像。18. 造影CT扫描:造影CT是指先行某一器官或结构造影,然后再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19. 定位像扫描:定位像扫描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静止不动、被检者随着检查床在扫描孔内匀速移 动时,球管同时曝光而得到的一幅平面图像的扫描方式。20. 螺旋扫描:又称容积扫描,由于扫描轨迹呈螺

14、旋状而命名。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连 续产生X线,连续采集产生的数据,而被检者随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的扫描方 式称为螺旋扫描。21. 轴位扫描:指横断面的扫描,是乂线球管曝光扫描时,环绕被检者检查部位一周扫描出一幅图像, 然后移动一定床位后静止,X线球管再曝光旋转一周产生下一幅图像,周而复始,直至所确定的检查部位 全部扫描完成为止。22. 薄层扫描:是指对微小病灶和病变的细微结构选用小的层厚进行的扫描。23. 高分辨力扫描:是指用较薄的扫描层厚(一般为12mm)、较小的扫描视野(FOV)、高空间分 辨力算法(即骨组织重建算法)重建的一种扫描方式。24. 靶扫描:是

15、指在扫描检查时选用较小的扫描视野,缩小扫描范围,以便获得清晰放大图像的扫描 方法。25. 图像后重建:是指在扫描结束后,利用扫描原始数据再进行图像各种参数的调整重建,包括显示 图像视野的大小调整、图像位置的调整、图像层厚的大小调整(指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的间距调整、 图像重建过滤函数的调整等。26. 多平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是指利用CT原始断面图像的三维容积数据在任意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 该重组层面以外的数据则一概忽略。重组的多平面图像的层数、层厚、层间距也可以自行确定,就好像重 新做了一组其它方位的断层扫描。27. 表面影像法显示:表面影像显示要求预先设定一个0!值阈值,计算机将三维容积数

16、据各像素的CT 值与这个阈值比较,凡是等于或高于该阈值的像素被保留,其余的数据全部舍弃,所有保留的数据被用于 重建一个三维物体的表面,然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的阴影技术进行处理,从而呈现出真实感很强的物体表 面的立体图像。28. 最大密度投影:MIP,指对容积数据中的数据,以视线方向作为投影线,把该投影线上遇到的最大 像素值,投影到与视线垂直的平面上,把全部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组处理,形成MIP图像。29. 容积显示:是将三维容积数据投影到二维影像平面,并应用传递函数给每一像素赋予一定的透明 度和颜色,从而显示极具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图像。能分别显示软组织、血管、骨骼和器官的内部结构,对 肿瘤组织与血管的空间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