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38806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导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2、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

3、,“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3、两位主人公。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

4、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

5、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诗文助读: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

6、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学习过程】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翦( ) 谒( ) 揕( )其胸 切齿拊心( )淬( ) 濡缕( ) 忤( )视 徵( )瞋目( ) 陛下( ) 卒( )起不意 箕踞( )被八创( ) 樊於期( ) 偏袒扼( )腕 目眩( ) 夏无且(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1)进兵北略地 (2)旦暮渡易水 (3)长侍 (4)微太子言 (5)谒 (6)购之金千斤 (7)秦王必说见臣 (

7、8)穷困 (9)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1)秦之遇将军 (2)深 (3)仰天太息流涕 (4)可以解燕国之患 (5)揕其胸 (6)然则 (7)将军岂有意乎 (8)见陵之耻 (9)濡缕 (10)忤视 (11)偏袒扼腕 (12)樊於期乃前曰 (13)函封之 (14)其人居远未来 (15)太子迟之 (16)请辞决矣 (17)皆白衣冠以送之 (18)为变徵之声 (19)发尽上指冠 (20)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