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演化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384118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气”演化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元气”演化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元气”演化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元气”演化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元气”演化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气”演化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气”演化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气”演化史一一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摘要:“元气”演化史观是易纬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本文论易纬的“元气”演化史观即自然史观,强调易纬对易传“太极生化”说的发展与改造,探讨其“五气渐变,是为五运”的自然史观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物质前提的肯定,从“象”与“数”的角度讨论其自然史观的哲学性质,肯定其具有的一定的合理性。关键词:易纬;元气;太极;自然史观Historicalviewofthedevelopmentofthe“primordialQi:AstudyofthenaturalhistoricalviewmanifestedinYiWeiAbstract:Thehistoricalviewonthed

2、evelopmentofthe“primordialQi”(YuanQi)isanimportantcontentofthehistoricalviewexhibitedinthebookofYiIFeJ(literally,YiWaft).ThispaperpointsoutthatthehistoricalviewonthedevelopmentoftheprimordialQiisanaturalhistoricalone,emphasizestheevolutionandimprovementoftheTaiji,sproducingmodeheldinYizhuanbyYiIfei,

3、discussesitsaffirmationtothematerialpremiseofthecourseofthenaturaldevelopmentinitsnaturalhistoricalviewofthat“thefiveQitransformgraduallyandthusconstitutethefivedevelopingmodes,.Moreover,thepaperdiscussesthephilosophicalqualityofitsnaturalhistoricalviewfromtheangleofimagesandfigures,andconfirmsthati

4、thascertainreasonability.Keywords:YiWei;theprimordialQiTajii;naturalhistoricalview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对本体问题的探讨无疑以“元气”说最为精当。“元气”说以“精气”说为基础,以鵾冠子?环流篇“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的思想为根据,以鵾冠子?泰录篇中“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为初始,以汉代“元气”说为盛行。“元气”论是汉代哲学本体论的主题,而易纬又是汉代“元气”论的全面阐述者。阐明易纬的“元气”演化史观自然史观,是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把握易纬历史观的重要基础工作。一、易纬对易传“太极”说的超越易纬自然史

5、观的直接理论基础是易传?系辞中的“太极”分化衍生说。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但这里对“宇宙本体是什么”的问题说得并不明确。所以,后人对之歧解也特别的多。如在后人的注释中,文选注引郑康成释“太极”云:“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又虞翻注曰:“太极,太一也。”汉代人注此四句,一般都以为系宇宙生成变化之序,即自然史的演化序列。时至宋代,大儒朱熹却仅以此为阐明八卦之来历,即画卦之序(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与郭冲晦)1?清人李埭又主揲蓍之说而以为“易有太极”,“非谓太极为一物生天地万物也”(李埭存学编书后、周易传注)1。由此看来,系辞的说法,不

6、仅没有明确回答天地万物从何而来这一宇宙本体问题,而且还会造成各种思想混乱,引起歧义。易纬也正是在这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发展并阐释了自己的宇宙生成论,并进而论述了自己的岿然史观。易纬?乾凿度指出: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2避开“生化”的实际内容以后,我们看到乾凿度回答的是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即宇宙本体的生化问题。但是它仍没有回答“太极”的来源问题而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易纬?钩命诀中看到了深化了的回答: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

7、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国内学者多以此引文为孝经?钩命诀文,刘仲达鸿书?天文部引用,以为系孝经炜文;逸书考以为系孝经?钩命诀文。日本三论立义检幽集二辨证论、又华严演义钞纂释卷36园学路抄引并称易纬?钩命诀文,根据所述内容,笔者认为作易纬?钩命诀文为当,故依此立论。在这里,作者指出了“太极”是“气”的“五运”之一,人们的认识从天地万物追溯到“太极”,又由“太极”追溯到“气”变之“五运”,而且“太极”也是“五运”之一阶段。因此可以说:天地乃“太极”分化的产物;而“五运”是自然演化的前提。这种思想实质上是承认了“世界在本质上

8、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3(第10页)单从思想的发展线索看,就可以找到从易传到易纬的发展足迹,是易纬对易传“太极”说的超越。二、“五气渐变,是为五运”为回答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问题,易纬?钩命诀用“五气渐变,是为五运”来认定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是“气”,是不断生生的、演化中的“气”。关于此点,易讳?乾坤凿度略述其大旨曰: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后有太始,太始而后有太素。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2而在易纬?乾凿度中,作者则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指出: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

9、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2由此可见,“气”的变化是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再到“浑沦”的漫长演化过程。“浑沦”亦即“太极”,故清人张惠言易纬略义曰:“此易所谓太极也。”易纬的上一段几被列子?天瑞篇全文引用。“太易”即混沌的未展开的气,故曰“太易者,未见气也”。郑玄注说:“以其寂然无物,故名太易。”即用“寂然无物”释“未见气”之“太易”。此“见”与“现”同,谓此时之“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

10、也,无形无埒。”郑玄注说:“此明太易无形之时,虚豁寂寞,不可以视听。”张湛列子?天瑞篇注说:“易者,不穷滞之称,凝寂于太虚之域,将何所见邪?如易?系之太极,老氏之浑成也。”(此则是从统处言)可见,“太易”是“气”的未可形见之时,但并不是无“气”。“太易”一说,并不独见于易纬中。扬雄檄灵赋有“太易之始,太初之先,冯冯沈沈,奋博无端”的说法,与上述易纬的思想相同,当是来源于易纬。河上公老子“道常无名”句注中也说:“能生天地人,则当太易之气也。”其思想也与易纬说同。把初始的宇宙本体理解为浑沌未分的“气”,是汉人的一般说法,特别是汉代易学家更是如此。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指出:“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

11、为一。”又引所谓儒书曰:“溟滓濛鸿,气未分之类也。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至于纬书,则更是认为天地及至万事万物,都因浑沌之气分裂而成,这一思想在春秋纬?元命包中有言:“元者,气之始。”又说:“元者,端也,气泉无形以起,有形以分,窥之不见,听之不闻。”其说实与易讳之论一律,虽细节有别,但在承认初始的宇宙本体是混沌之气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在春秋纬?说题辞、河图?括地象等篇中,都有类似思想。所以,所谓易,当然是指易纬,正如汪继培纬候不起于哀平辩之言:“,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易通卦验文而礼记?经解载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后汉书?郎凯传称易曰而史记?伯夷列传用之。,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

12、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说苑亦称易曰而韩诗外传引之,凡斯纬文,类本易纬。”而其文所谓“浑沌之气”,当然也就可视同易纬“太易”之气,只是易纬更加细化而已。太初”一说,根据易纬?乾凿度“太初者,气之始也”之说,可明“太初”是“气”的开始有形可见的形态。从逻辑上说,它是从“太易”过渡而来的“五气渐变”的第二个阶段;从事实上说,它也仍然是浑沌之气,是与“太易”之气一样的浑沌之气的不同的表现形态。所以,“太易”、“太初”,并无实质差异。“太初”之说,最早见于庄子的天地等篇,以后得到了易纬作者等汉人的发挥。如庄子?知北游篇说:“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又庄子?列御寇篇说:“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

13、,不知太初。”庄子?天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始。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上引扬雄的檄灵赋,有“太初之先”一语,严君平老子指归?道生一篇说:有物浑成,为太初道者,故谓之一。”所有这些,都与炜书的“始起之先,始起先有太初,而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的观点一致。事实上,我们根本不需再引它文,仅就上面所引便可看出,“太初”是指从无形的气过渡到有形的气的成形阶段,它比“太易”更接近于起造天地的所谓“太极”,是“五气渐变”的第二阶段,虽然“气”已有了可见之形,但此“形”却很不固定,因而还不具有质的稳定性。所以,从一定的角度说,它们都只是“气”的浑沌状态的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己。“太

14、始”一说,亦见于易传。在系辞中有“乾知太始,坤作成物”2的说法。易纬把这一思想继承了下来,以后又有张衡发展了它。张衡在太玄图中指出:“玄者,无形之类,肖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张衡此说区别于易纬,因为它主张“太始”是“无形”的东西,是“莫之与先”的最初阶段。而我们所论的易纬,则不仅以为“太始”是“元气”演化的第三阶段,而且认为其是“有形”可见的,尽管其还没有质的稳定性,可因为其属于发展中的“浑沌之气”的特殊形态,因而是可以发展到具有质的稳定性的“太素”阶段的。这就是“五气渐变”的第四个阶段。“太素”,易纬谓为“质之始也”,表明“浑沌之气”发展到这时已具有了“质”的稳定性。在易纬之后,帝王

15、世纪、白虎通义、张衡等都袭用“太素”之说。帝王世纪说:“太素之前,幽清玄静。盖乃道之干也”。白虎通?天地篇中说,“形兆既成,名曰太素。”这些说法的基本思想都与易纬没有分别。所说的“质之始”,一方面说明“元气”变化到了“太素”阶段,就有了自己的固定性格;另一方面也是指“元气”在其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矛盾趋于明朗化。在魏晋玄风昌盛时,嵇康太师箴的“浩浩太素,阳跃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一语,便再好不过地概括了这种“元气”变化过程中的矛盾的明朗化。宋人高似孙在纬略卷八中曾引易纬?乾凿度之文说:“雄含物魂,号曰太素。”并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所以,“质”乃因其具有明显的内部矛盾而起。又太平御览卷一引易纬曰:“雄含物魂而生物也。独言雄,雌生于阳故也。”此“雌雄俱行”,即矛盾的明朗化。故许慎说文解字说:“魂,阳气也。魄,阴神也。”因此,“浑沌之气”发展到了“太素”阶段,己经具有了两种内在的要素,即具有“质”的稳定性和明显的内在矛盾因素。“太素”以后之“浑沦”阶段,即是“太极”。易纬?乾坤凿度把其前的几个阶段并称为“太易”逐渐显著、明晰的过程,强调“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2此所谓“太易始著”,即谓从“未见气”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