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38307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寡人之于国也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B.王好战,请以战喻喻:做比喻。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得罪。解析D项,“罪”,归咎、归罪。答案D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

3、由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B.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与之相似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C.“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今天“河南”“河北”也大致是以黄河为分界线确定的政区。D.“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在本文中指的是学校教育。解析B项,“不谷”和“孤”“寡”意思相并列,是古代王侯的自谦。“不禄”则是士死的委婉说法。答案B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B.孟子通过五十

4、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C.孟子投其所好,用作战的故事讲道理,以避免梁惠王产生抵触情绪。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的做法并不比邻国高明多少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解析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王道之始也”。答案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解析在这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用法:“无如”,没有像;“无望”

5、,不要期望;“胜食”,吃不完;“养生丧死”,生养死葬。参考答案(1)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2)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3)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二、诗歌鉴赏(2019全国1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56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

6、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及表达技巧。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对应;“万里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空间)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惊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理解有误。答案C

7、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吟断不相关”,即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面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曳兵(y)鸡豚(tn)数罟(g)洿池(ku)B.宅院(z

8、i)遗憾(hn)桑树(sng)家畜(ch)C.庠序(xing)孝悌(d)颁白(bn)绸缎(chu)D.狗彘(zh)饿莩(pio)归顺(gu)虐政(n)解析A项,“洿”应读“w”;B项,“宅”应读“zhi”;C项,“悌”应读“t”。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A./B./C./D./解析为名词作动词,是形容词作动词,是形容词作名词。答案A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数罟不入洿池解析A项,“无”通“毋”;B项,“涂”通

9、“途”;C项,“颁”通“斑”。答案D4.下列句子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非我也,岁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鸡豚狗彘之畜。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解析A项,判断句;B、C两项,宾语前置;D项,介宾结构后置。答案D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解析A项,“无罪”是两个词,“不要归罪”;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B项,“养生”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河内”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今义是越南

10、的首都。D项,“门庭若市”古今义一样。答案D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主张的“”和“”,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同的。(2)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这样就不会有老人在道路上背负东西行走了。(3)寡人之于国也中“,”两句描写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揭示了为政者不知怜悯体恤百姓的社会现状。答案(1)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甲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

11、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

12、: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乙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刍荛者:割草砍柴的人。雉兔者:指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7.下列是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

13、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解析根据第一个否定句式,可以判断“晋国,天下莫强焉”,排除A、D两项;根据类似句式“东败于齐”“南辱于楚”,排除B项。答案C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陶偶。在奴隶社会,最初用活人殉葬,由于劳动力渐被重视,后来便改用俑来殉葬。B.孝

14、,兄弟姊妹的友爱;悌,指还报父母的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C.妻子,古汉语一字一义,指妻和子。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D.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诗经大雅中记述了最早的周文王灵囿。解析B项,孝,指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悌,指敬爱兄长。答案B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孟子把梁惠王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称之为“率兽食人”,表现了孟子正直、坦率的性格。B.甲文中针对梁惠王战败失子、兵挫地削后急于报仇雪耻的心理,孟子提出了忠告,即实行仁政得民心,则无敌于天下。C.乙文中孟子运用对比和比喻,将“文王之囿”和“宣王之囿”进行对比,将“宣王之囿”比作陷阱,巧妙地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之”。D.甲乙两文,虽然孟子面对的国君不相同,谈论的话题不相同,但却都是直接劝说国君施行仁政。解析D项,“但却都是直接劝说国君施行仁政”错误,甲文是直接劝说,乙文是间接劝说。答案D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2)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参考答案(1)在家能侍奉父兄,在外能尊长敬上,这样就可使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