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教学模式学习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379900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郎口教学模式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杜郎口教学模式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杜郎口教学模式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杜郎口教学模式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杜郎口教学模式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郎口教学模式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郎口教学模式学习(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版杜郎口旋风(一)许翔提示:自从8月3日李炳亭(李不骑马)先生在偃师讲学之后,我便不断地在网上寻找着关于杜郎口中学对学生教育的更多的讯息,不久就从教育在线和南票区教育信息网找到了杜郎口旋风这本书的零碎内容。这个周末,我连续两天未出门,根据网络提供的目录,将搜集到的资料加工排序,整理成了网络版杜郎口旋风。这个版本肯定不全,还可能与原书有很大出入,但至少透过这个版本我们可以知道:李炳亭先生通过自己对杜郎口教学现状的了解,进行分析,将一个真实的课改典型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另外,我也想通过网络版杜郎口旋风让大家了解李炳亭先生为中国课改所做的卓越工作。再说明一点,是下面这句话鼓励我完成了网络版的整理工

2、作。“已是三点了,论坛就我自己,想坐起来,腰竟直不起来了。”(李不骑马)修订版杜郎口旋风自序李炳亭或许因为写作和报道杜郎口,我渐渐成了“杜郎口问题”的“研究专家”,几乎在每周,我都会接到数个邀请“讲学”的电话,北到内蒙,南到海南,短短的三年,我走遍了全国几百个地区的近千所学校,“零距离”地接近了数以百万计的老师,我常常被他们的教育热情所感染,在此我要对他们深表感谢,当然我同样要感谢杜郎口,因为,我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几乎就是建立在杜郎口的异军突起之上的,她不仅成就着我,也深深地改变着我。用不着再穷凶极恶地控诉传统课堂教学的罪恶了。中国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任何怀疑和抵触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人

3、,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就是不懂得教育,有那么那么多“反人性”的课堂,尚还能让我们每天泰然任之而不忧心如焚地寻求改变,我以为是丧尽天良的!这样说,仍然会被很多的人再一次指责我“偏激”。但马克吐温说:“偏激的人离幸福最近”,假如我的“偏激”能有助于引发一些人开始对传统课堂做一番审视,那我觉得我的“价值”得到了淋漓体现,一个教育记者,我能做的不就是以绵薄之力在有限的时空里兴举些力所能及的事吗?因病讳医或者假话连篇,那我觉得不配当记者,我因“偏激”而意外得来的“幸福”是建立在以匹夫之勇,推动中国教育的变革上的。我还自信并不孤独,因为我存在并且以“不骑马”的姿态行走在老师的队列里,每一天我都体会到来自于

4、他们的温暖,也因此感受到工作的价值。说真话、干实事、写好稿、做真教育。我眼里的杜郎口是一个“标志”!她的横空出世,不管你是否承认,但却客观地标志着一个“传统课堂”教育时代的结束,而一个全新的“高效课堂时代”的开始!在杜郎口出现之前,我们太看重甚至过于迷信教师的“教”了,我们以为唯有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才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一切都围绕着以教师的教来建构评价体系,甚至左右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选拔。因此,哪一位“名师”不是靠嘴皮子一路过关斩将“讲”出来的?!观摩一节“优质课”犹如欣赏一场“皮影戏”,名师便是那个皮影表演大师,课堂里学生的“存在”,又有哪一个动作细节不是被大师手里的线专门牵掣着的?!当我

5、们口口声声在谈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请问“主体”是能“被”习惯了霸占课堂的人想体现就能刻意“体现”出来的吗?当把学生“主体地位”当成课堂上居高临下的恩赐时,任何所谓的“课堂民主”都是虚伪的,这样的课堂能有什么生命的狂欢感?!遗憾的是,我们直到现在还在把这样的优质课奉为圭臬和唯一的法宝!当然这样的课堂“罪恶”责任不全在教师,但教师的课堂观念决定着一切!当教师的课堂观念得不到转变,所谓发展专业化只能南辕北辙越走越偏。学校的产品是课堂,有什么样的观念便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便有什么样的教育,要创办真正优质的教育,那就需要保证我们的“产品”必须过关,唯有把“劣质课”上成符合质量标准的“优质课”

6、,才能打破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既然谁都知道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却又为什么总不愿意尝试着去把课堂“主权”还给学生?!我们太习惯于干一些把“馒头”嚼碎吐进学生嘴里的勾当了,却忘记了这样的课堂霸权,剥夺并且让学生丧失光了学习的能力!在杜郎口,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通过“课堂开放”,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教师退居“二线”化身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她们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认为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课才是好课,同样,能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课堂评价决定着教师的课堂观念。有人诟病杜郎口中学升学率太高。其实,升学率只是杜郎口教育的“副产品”,当教育堕落为只会考试时实在是一

7、种彻底的悲哀,同样,任何以素质教育为借口而为自己办学质量的低劣寻找遮羞布时,更是对素质教育无耻的侮辱。凡是熟悉杜郎口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会感慨杜郎口的学生会学习,请问“会学习”不是素质教育里最核心的理念吗?学习能力就是学生的课堂生存能力。杜郎口的学生不仅还学习,而且会思考、敢表达,有见解、会合作,他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张扬出来的青春激情,体现出来的知识狂欢,难道不是快乐和幸福的吗?“无学困、无厌学、无辍学”,一个“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的课堂,“零作业”却能创造出升学率100%难道还是一种难以置信的传奇?一个让人人学会的教育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研读和学习吗?这样的探索之于时下素质教育推进

8、所遭遇到的诸多“课堂问题”,他们至少给我们提供了“行动求证”的全新思路,“问题才是课题”,破解才有价值,杜郎口难道带给我们的不是难得的惊喜吗?有人反对学习杜郎口要“照搬照抄”。似乎现在一谈学习,总会立马冒出来要“批判地学”这样貌似特有见地的话。可殊不知,正是这样的“批判”,常常让我们几十年来在学习典型时总是无法领受到真正的精髓,要么是“形似而神不是”,要么是浅尝辄止自以为高明地随意加以篡改,一旦学不来,却又不负责任地把板子打在“典型”身上,自己可笑地装出一副无辜受害的模样。岂不知任何学习,都需要经历一个“临帖”和“描红”的过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这样一板一眼的学习,怎么能“破茧而出”?先“

9、临帖”再超越,这是学习杜郎口唯一的正途!好在一批“临帖”的学校已经“脱胎换骨”发生了根本的嬗变,比如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新知学校、山东省兖州一中等等,他们正是因为“师之”杜郎口,短短数个月,而在当地异军突起,成长为一所办学质量高,受家长爱戴的好学校。为了证明杜郎口课改经验不是“橘生淮南”,同时解除学习杜郎口的人们对“水土问题”的顾虑,我选择了全国13个省市的近30所学校以“共同体”的形式“临帖”,短短的三个月,这些“杜郎口”便创造出了课堂的神奇,这样的实事不仅让我欣喜,更关键的是证明了这样一个普适的道理:好教育到那里都会散发好教育的神奇!2008年5月26日于北京杜郎口“旋风”序腾纯我从事教育科

10、研工作近五十年,我的座右铭是:每到一地,必进学校;每进学校,必进课堂。几十年来,我到过全国二百多个县市,考察探访过国内外千余所学校,进课堂听过两千多节课,杜郎口中学是近年来引起我视觉兴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学校,这不但是因为它地处偏僻的乡村,条件艰苦却闯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育人教书”之路,更在于该校将“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了实处。长久以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常常处于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不能协调的两难境地。我常听到一些一线教师感叹,素质教育的道理谁都明白,但升学率的弦也不能不绷紧,因为前者是很难在较短的时期显示其意义的,而后者则是社会评价学校最有力的数字指标。我还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11、,许多出身农村的考生往往能以高分考入名牌大学,但是他们中的不少入却在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体制中乱了方寸,不仅缺乏创造思维能力,毕业时成绩也平平,泯然众矣,让人痛心。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的缺失,孩子们的心理并不成熟。这几年,当给孩子们“减负”成为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时,人们大都忽略了其实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减负”,因为农村的孩子囿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以及改变人生轨迹的现实压力,往往更易于沦陷于题海战术、苦学苦练的负担之中,素质教育对他们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命题。在这个意义上,杜郎口中学的横空出世便体现出非同一般的价值意义,其本土性、原创性与时代性是非常值得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学习

12、、借鉴的。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也是带着升学率的焦虑就任的,当他为学校的前途莫测而苦恼时,学生们的一番戏语却成就了他剑走偏锋的课改之路。他问学生上课为何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有的学生说:“老师讲的还不如我讲的好呢,有什么好听的?”于是,崔其升就试着让学生自己讲,果真效果不错。这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兵教兵”、“兵练兵”的尝试很符合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又暗合新课标的思路。此后,杜郎口中学陆续摸索总结出的“10+35”、废除讲台、“三三六”教学模式等无一不以解放学生的“生产力”为出发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升学率的指标也是过硬的。而最最让人钦佩的是,杜郎口中学赋

13、予了学生以自信、自尊的人生态度,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听说,不少毕业于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到了新学校,因为不适应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找校长老师,要求变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杜郎口最有特色的是它的课堂。三面全是黑板的教室,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大胆张扬的青春个性,人头攒动的听课场面都让人叹服不已。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我们对农村孩子木讷、内向的习惯印象有多么偏颇。英雄莫问出处,杜郎口虽然是扎根乡土实践的教育典型,但我想,它的示范意义应该是更广泛的,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这个经典

14、论述对我们深刻理解课堂的本质具有指导意义。一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12年间在课堂上课的时间大约有13000节课时之多。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初期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每一节课是一个教学单位的时间。在每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这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价值就在于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里的“积极存在”,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体力得到了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敏感的青春期,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辍学生。杜郎

15、口中学是继洋思中学后的另一个奇迹。该校办学条件简陋,根本没有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杜郎口的成功,是对城市里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连校门都是智能化的)的学校的挑战。从杜郎口参观回来后,我一直心潮澎湃,那种激动之情是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的教育同仁们难以体会的。如何总结和推广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经验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热点。现在好了,中国教师报的李炳亭先生编写了这部书稿。杜郎口“旋风”这个书名已经充分体现出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锐气和锋芒,而书中大量第一手的采写资料以及附录的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录等内容,对于读者认识杜郎口改革的背景,师生筚路蓝缕的艰辛,以及课堂改革的具体思路等有很大的帮助,也大大方便了那些因

16、为条件限制而一时无法亲自去杜郎口考察的校长和教师们。杜郎口旋风之引言仿佛在一夜间,“杜郎口”如旋风般席卷全国。 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人们震惊于杜郎口中学的横空出世! 纷至沓来的人,怀着“朝圣”的心,从四面八方,几乎在同一时间,会聚杜郎口。 破译、解密、探访、考察,甚至怀疑不同的人,揣着同样的想法,寻找自己所期望寻找的。 他们叫醒耳朵,打开心灵,调动所有的神经,从杜郎口中学的大门口开始,从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开始,从开花的脸庞和成长的身影开始在激情燃烧的课堂里、在轻盈唱舞的草尖上、在被田野染成绿色的乡风里、在孩子们飞扬顾盼的眼神里、在校长因劳累而沙哑的声音里他们耳听目染,寻找、发现、探究;他们如饥似渴,感受、吮吸、采撷,不同的人,得出同样的结论“奇迹”! 有人戏谑着概括形容这个“奇迹”:“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也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人们把这样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