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专家论证)2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374171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专家论证)2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专家论证)2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专家论证)2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专家论证)2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专家论证)2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专家论证)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专家论证)2(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骏和棕榈湾一期工程(2023#、25#、31)基础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批人: 编制时间: 目 录第一章 编制说明 2第二章 工程概况 2一、工程概况 2二、工程地点及周遍环境 2三、工程建筑及结构 2四、工程设计主要内容 3五、现场实际情况 3六、现场土质情况 3第三章 施工组织 4一、组织机构 4二、施工准备 4第四章 主要施工方法 6一、施工总体安排 6二、车辆道路的选择 6三、边坡处理 6四、开挖顺序及方法 6五、土方开挖施工要求 6六、积水井的开挖 7七、卸土 7八、土方回填 7第五章施工进度计划 8第六章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8第七章 边坡挂网喷砼(附计算书) 10第一

2、章 编制说明本施工方案的编制是以我公司编制的骏和棕榈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南通中房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图纸;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交的本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法规、规定为依据,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确定的,为确保土方开挖的顺利进行项目各级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第二章 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骏和棕榈湾项目一期工程(20-23#、25、31)2、建设单位:骏和地产(江苏)有限公司3、设计单位:南通中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监理单位:南通城市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5、施工单位:南通启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二、工程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1、地理位置:本

3、工程位于人民东路与胜利路交叉路口西侧。2、周围环境:本工程周边主要交通道路已修建完成,交通运输较为便利.三、工程建筑及结构特点1、建筑概况该工程为地下二层,地上33层,均为两道设防耐火等级为二级的高层建筑,室内外高差均为1.2m,本工程属钢筋砼剪力墙结构,非承重内墙采用轻质砼砌块,非承重外墙采用淤泥质多孔砖.外墙粉饰材料为彩色外墙涂料,外门窗主要为彩色粉末喷涂铝合金门窗,防火等级为级,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3mm厚。室内公共走道,楼梯间及电梯厅二层以上墙面、顶棚为内墙乳胶漆,地面为地砖地面,首层电梯厅墙地面是花岗岩大理石砖贴面,顶棚乳胶漆,各户室内墙面顶棚为乳胶漆面,毛地面、厨卫间墙面为水泥砂

4、浆拉毛面、防水处理地面。2、结构概况本工程钢筋砼剪力墙结构,内外非承重墙为轻质材料墙体,地下室基础为1。5米厚大体积筏板基础,地下室基础剪力墙厚250,采光井部位基础剪力墙厚350,0.003以下砼采用C40 S8商品砼,主体砼采用,柱、剪力墙0。030-17.370采用C40,17。37087.270采用C35,87。270屋面采用C30;梁、板0.030-17。370采用C35,17。370以上采用C30商品砼,钢筋采用1、2、3级,规格625mm。3、水文地质情况根据江苏省地质勘查院提供的骏和棕榈湾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现场开挖面主要土层地质情况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工程地质层:岩性以棕

5、黄色、褐黄色粉质粘土为主,沿江沿海地段渐变为粉土,厚度约为2。53.0m. 第工程地质层:岩性以灰色粉土为主,部分地区为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饱水,厚度约为510m。 第工程地质层:岩性以灰色、浅灰色粉砂为主,稍密中密,局部为粉质粘土或细砂,饱水,厚度约为1020m。 第工程地质层:岩性以深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间夹粉砂薄层,微层理发育,软塑流塑,厚度约为315m。 第工程地质层:岩性以灰褐色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为主,微层理发育,软塑流塑,厚度约为1025m. 4、工程施工特点与分析4.1施工特点本工程为骏和棕榈湾项目一期工程,均为精品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183

6、3层,由于该工程地处交通要到附近,工地进出口车流、人流较多,给施工机械、材料、设备运输带来了困难,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有着更高的要求.其二、基坑边缘有各种城市设施管线,且开挖深度最大,开挖后对管线的保护和施工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其三、是一期工程工期较紧,工程量大,结构和装饰施工湿作业多、施工流水交叉复杂,专业分包多、施工协调内容广等特点。四、工程设计主要内容1、地基与基础本工程主楼基础采用筏板基础,门楼采用独立基础。2、主体结构工程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3、本工程+0.000相当85高程6。200m,室内外高差1。200m。4、混凝土:基础垫层为C15,基础底板为C40、P85、

7、钢筋:本工程的钢筋采用普通热轧、级钢筋。6、填充墙:外墙为200厚KM1多孔砖,砂浆采用M5混合砂浆;内墙采用200厚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砂浆采用M5专用砂浆。墙体防潮层做法:在室内地坪以下60处做20厚1:2水泥砂浆(掺5%防水剂)防潮层。五、现场实际情况1、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类.现场在土方开挖前以完成井点降水系统布置及准备工作。2、工程设计正负零为85高程6.200m,现场场地标高相当于85高程4.800m,基础开挖至6.835m,实际开挖深度约5.4m第三章 施工组织一、组织机构 本工程土方开挖由甲方分包,我方负责管理。为保证土方的顺利、安全的开挖,我方派专业人员进行放

8、线定位、标高控制。 二、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根据业主单位移交的测量点位,施工前由项目测量员放出基坑开挖边线(以最边上基础筏板外边为准,向外退1米,开始放坡),项目部编制详细的土方开挖作业交底,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参与土方开挖的全体人员进行技术交底;(1)在土方开挖之前,场内所有的红线桩及建筑物的定位桩,全部经市规划部门测量核准。查红线桩及定位桩是否产生移位,若有移位应会同规划部门、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研究处理方案。(2)对场边道路及场内的临时设施做好定位标记,以备观测。(3)所有的测量桩、红线点一经核实后,项目部就落实专人对其保护并进行定期检查复核,以确保红线点的准确性。2、现场准备完成主要临建的

9、施工,主要道路的平整;主入口处的道路在施工前完善;对车辆主要进出场道路进行疏通,确保挖土车辆的畅通无阻。3、劳动力准备在土方开挖前落实一下劳动力:土工 20人 负责人工清挖基底普工 10人 负责零星施工材料的运输及坑内杂物的运输。4、机械准备根据本次开挖土方量及现场实际情况,本次开挖选用以下机械进行开挖,开挖设备在2011年9月1日前进入现场:序 号名 称型 号数 量备 注1挖土机1。0M33台2挖土机0.5M31台3自卸汽车12T10台第四章 主要施工方法一、施工总体安排测量放线放开挖外框线土方分层开挖,第一层挖至3.5m标高处 第二层挖至基础底板标高以上30cm采用人工清理,至基础垫层底标

10、高二、车辆道路的选择我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本次土方开挖车辆运输指定了安全方便的施工道路。指定专人协调车辆的进出,确保安全。三、边坡处理从基础筏板边线向外1.0m沿四周开始放坡,坡度高宽比为1:0。75,靠近施工道路,采用1:0。5放坡,其中25#、31#楼靠近生活区(基础筏板边缘离生活区仅5米),采用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沿基坑四周设置明排水沟,排水沟坡度为1%,坡向积水井。四、开挖顺序及方法基坑开挖由3120楼分别进行开挖,第一层土方开挖深度为-3.5m标高处。再进行第二层土方开挖,开挖土方及时运至卸土区。现场做好明显标记,并由专人指挥土方开挖、外运及边坡支护工作。五、土方开挖施工要求(1)

11、 土方开挖宜采取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相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采取机械开挖,局部地方宜采取人工开挖。基坑开挖至距坑底30cm时改为人工清理坑底,严禁超挖。开挖过程中严禁碰撞支护体系及桩头,防止对桩头破坏。(2) 严格按设计的要求进行土方开挖,土方随挖随运,不得随意堆置在基坑周边。(3) 在坡底设置排水沟,做好坡面、坡底的排水防水工作。(4) 开挖后期,基坑边坡顶面禁止堆载。开挖至坡底后应尽快开展基础施工,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5) 开挖过程中及时抽排基坑积水。(6) 开挖后边坡支护采用喷浆法,加固基坑坡面,靠近施工道路部位采用锚杆喷浆对其进行保护(见附图)。六、积水井的开挖由于集水坑及电梯井部位,基础较深且在集水坑及电梯井与基础底板之间,存在弱透水层,无法采用挖机一次性开挖,待基础底板进行人工清理后,在集水坑就电梯井部位,采用暗设轻型井点进行降水,降水后采用人工开挖。七、卸土开挖土方卸至甲方指定位置,并备足回填用土和场地绿化用土。八、土方回填 在基础工程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立即安排土方回填,便于后续工程施工.回填土必须先作试验,确定最佳容重及含水率。回填时必须分层夯实,每层30cm为宜;压实范围为地下室底板覆盖的所有区域,压实系数0。96,回填土方在挖土时预留.回填应注意的问题:(1) 回填过程中严禁向坑内抛扔杂物、废料等。(2) 回填应从低处开始,水平分层整片夯实.分段时,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