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导学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371560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都江堰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都江堰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都江堰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都江堰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都江堰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导学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都江堰导学案 温馨寄语:正因为汇聚了千山万水,海才能掀起洪波巨澜;正因为积累起一点一滴,海水才永不枯竭。同学们,去汇集,去积累吧,愿你拥有知识的大海。【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2、理清本文的写作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 3、体会本文蕴涵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习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名人零距离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家, 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

2、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代表作有散文集 、 等。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他的散文以游记的方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2、都江堰及李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 ,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闻名中外。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 领导当地人

3、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李冰, 时期 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二、正音释词:1、正字音:颓壁残垣 ( ) 惊悸 ( )庇护( ) 修缮( ) 卑处一隅( ) 魅力( ) 强悍 ( ) 铁戟 ( )遴选( ) 韬略 ( ) 怦然( ) 诘问( ) 傩戏( ) 衮衮( )诸公 浚( )理 澄( )澈2、多音字: / 屏:( ):例:屏风 屏障 ( ):例:屏除 屏息

4、 ( ):例:屏营劲:( ):例:劲拔 劲敌 ( ):例:干劲 劲头3、辨别字形:(1)儒( )、濡( )、孺( )、蠕( )、襦( )(2)竣( )、俊( )、骏( )、峻( )、浚( )(3)堰( )、偃( )、揠( ) (4)炫( )、眩( )、弦( )4、积累词语: 众目睽睽: 膜拜: 圭臬: 焕然: 涣然: 邈远: 浚理: 劲厉: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为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课堂探究案探究文本,具体感知:学生讨论展示,教师答疑:第一课时一、解读分析第一部分:1、请朗读第一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2、标题: 3、运用的写法:对比。(1)角度:(2)目的:(3)结论(中心

5、句):4、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文章从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文章从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二、解读分析第二部分:1、请朗读第二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2、标题: 3、美读课文第二段,应读出“闻其声”的层次感;美读第三段,要传达作者紧张喜悦豪迈赞叹的丰富感情。 4、思考题:(1)作者怎样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找出其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并体会。)(2)这部分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体会作者紧张喜悦豪迈赞叹的丰富感情。)5

6、、总结: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的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三、解读分析第三部分: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受历史给予我们的那份凝重和激荡。1、请默读第三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2、标题: 3、第三部分写李冰,如何写的

7、?(对比)明确:(1)李冰其人: 行为: 目的: 品格: (2)实践中的李冰。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长锸:实践,郡守;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实践内容:(先思考,结合实践结果来回答)实践结果:(用原文回答)失败原因:胜利原因: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3)课文哪句可以看出作者此刻的感情?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4、找出这部分中的拟人、排比句:四、解读分析第四部分:1、请朗读第四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2、标题: 3、回答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1)为何写横江索桥? 。 (

8、2)李冰为何自信? 。(3)自信的结果如何? 。(4)什么样的是神? 。(5)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 。第二课时一、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1、请同学们认真体会下列含义丰富的句子,小组讨论交流: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

9、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二、鉴赏内容,赏析手法:1、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2、课文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内容的?对比手法的应用。第一部分:把 与 作比较,突出 的伟大

10、: ; 第二部分:通过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 的变化,来突出 ;第三部分:将 与 作比,比出 的魅力,将 与 对比,彼处长锸的守持,即将治水经验与厚厚的典籍作对比,比出 的长久生命力。本文无处不在对比,形成文章的骨架,将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纪念碑,精神的丰碑,历史因它而闪光,今人因它而自豪,它不仅滋润了中华大地,也流淌着中华文明,光照千年,启迪后人。4、课堂小结: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在中华民

11、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三、表达交流:通过解读课文,我们可以感觉到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反思传统文化,进而来传达自己独特的文化诠释。那么,你从文中字里行间又有什么感悟呢?请选择文中一句话,联系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或思考,说出自己的感悟。四、总结课文主旨:五、作 业:调查你生活居住附近的名胜古迹或民居建筑,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交流。 课后巩固案一、单选题 1、(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此句意谓 ()指李冰治水脚踏实地,如田间老农般笃实。 ()指李冰个性朴实,一心为百姓着想,丝毫不为自己打算。 ()指李冰藉由治水,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政治管理学。 ()指李冰的学问具体、朴实,以人为中心,处处为人民的生计着想。 2、()下列中的字词,何者做动词使用 ()他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明显出现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3、()下列中字词的读音,何者正确 ()旱涝无常:lo ()深淘滩,低作堰:y ()汨罗江:m ()文韬武略:t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