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370442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藤野先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 2、学习通过典型的事例来体现人物崇高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环节:、第一单元综述:这一单元的文章,有的是名人回忆自己成长轨迹的回忆录,有的是别人为名人写的小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名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师友的关怀和爱惜;名人植根于一般人之中,又别具跟一般人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名人作为一面镜子,从她们的人生轨迹中发现我们可行的人生道路。、学习措施指引:学习第一单元的文章,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认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比较自己与名人在结识生活、待人接物方面的不同,思考名人为什么那样结识生活和解决问题。只要

2、我们用心去读,就一定会对人生意义产生新的感悟,思想观念就会有新的升华。要细细品味这些文章的语言,注重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恰当运用多种朗读技巧,较好地体现文章情感。文章的内容比较长,因此要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1)按照地点的转变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在东京:1段 在仙台:435段 离开仙台:38段(2)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 叙事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 相识相交辞别怀念 感情线索:我的爱国主义情感(3)学习文章运用典型事例体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修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热情关怀、严格规定关怀解剖实习正直无私、诚挚诚恳理解中国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与先生

3、交往的过程中,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什么?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先生没有民族偏见。3、课文重点难点的挖掘与分析:(1)弃医从文的因素: 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注意第9页的课下注解2(2)体会文章中蕴涵的爱国情感: 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 为什么在途中单单记住了那两个地名? 为什么在仙台受到的优待鲁迅觉得是“物以稀为贵”? 为什么“我”对藤野先生格外感谢? 为什么“我”要决定弃医从文?当你能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回答这几种问题,你就会清晰地发现文章尚有一条暗含在里面的线索作者鲁迅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内重点段落阅读: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

4、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目前还记得这名录。另一方面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种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仅学校不收学费,几种职工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种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

5、位先生却觉得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如下咽的芋梗汤。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专家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种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简介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背面有几种人笑起来了。她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有关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尚有翻

6、刻中国译本的,她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那坐在背面发笑的是上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她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专家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掉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她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人们小心些。她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她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星期,大概是星期六,她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她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她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刊登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她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她收下了

7、,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她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步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谢。本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正了,不仅增长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始终继续到教完了她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2.第三段划线句子中写到一位日本职工先生对鲁迅住处的关怀,请你说一说,鲁迅心中感受到的好意是什么?句中的两个“几次三番”与否可以去掉一种?. 写出文中直接描写藤野先生肖像的句子。这些描写重要体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4. 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我拿下来打

8、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步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谢”,分别说一说,“我”为什么吃惊、不安和感谢?. 用15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阐明最后一段文中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6. 阅读所有选文后,你从中感受到藤野先生哪些优秀品质?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自己的教师,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写到她们。她在其她文章中还写到哪两位教师?有关答案:. 由于鲁迅先生去日本是为摸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体现令人失望,因此她要独自去仙台学医。2. 鲁迅心中感受到的是日本职工对她个人人格的尊重,也感受到她对中国人的尊重(两者说出其一即可)。两个“几次三番”连用有强调意味,如果删掉一种,就难以突出和强调这位职工对

9、鲁迅那种发自肺腑的执著的关怀和尊重。 “其时进来的是一种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就亲见她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这两处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讲究穿着的特点。 4. “我”吃惊,是由于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中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由于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心;“感谢”,则是由于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情关怀。 5 先生每星期都为“我”添改讲义。 6. 藤野先生具有生活俭朴、对工作认真负责、非常关怀“我”这样一种中国学生(没有民族偏见)等优秀品质。 7. 章太炎、寿镜吾。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阅读下段文字,做文后的题。一次偶尔的

10、机遇,可以变化一种人终身的命运。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徐徐沉浸在国内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她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青少年朋友同样,想入非非地想象着她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她们当中的一位,并且可以聆听她的教导。2余年弹指飞去,当她白发如银时,我竟如她同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她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她就是叶圣陶先生。193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教师。她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

11、这篇作文写得也自觉得很有趣。经我的语文教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小朋友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快乐。一天,语文教师拿来厚厚一种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懂得是谁替你修改作文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教师将那大本子交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相称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错综复杂的绷带同样。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

12、老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让我立即感到用字的精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诸多,倒装句改得诸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晰:“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由于书皮可以觉得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同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结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虽未见叶老的面,却从她的批改中感受到她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在我的作文背

13、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教师的敬爱。肖复兴同窗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5岁,一种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1. 如果把这段选文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 小节,第二部分从第_ 小节到结尾。请你分别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大意。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 第二小节第一句论述作者最初“迷”上文学的体现。文中用“可

14、怜巴巴”形容一角七分钱特别耐人寻味。请你从整个句子的含义出发,说一说这个词对于体现作者“迷”上文学有哪些作用?3.在第二小节中,作者说她没有想到可以结识叶老并“聆听她的教导”。文中“聆听”一词,可以换用为“听取”吗?请阐明理由。4. 选文第四小节中写到“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试想:作者在那“愣住”的瞬间,心里都会想到什么?请在下面写出来。5.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这篇作文为什么会获得成功?这对你此后写好作文有什么启示?【试题答案】 . 三 四 “我”偶尔结识叶圣陶先生,她引领“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叶老评改我的作文一张画像,激起我的信心和幻想。 2. 一方面,“可怜巴巴”可以体现一角

15、七分钱太少,对一种迷恋文学的少年来说,难以用它实现更高的买书愿望;另一方面,又能体现自己虽然只有这样少的一点钱,却也用它去买一本少年文艺,宁肯手头一无所有,也要买书来读,显出对文学“迷”的限度很深。3. 换用“听取”不太好。“聆听”一般用于对上,可以体现作者对叶老的恭敬态度。“听取”一般用于对下,不能体现作者对叶老的尊敬态度。 4. 真想不到,叶老对一种孩子的作文评改得这样仔细;她做这件事多么认真啊!自己真是幸运,居然可以得到叶老这样细致的指引。自己的作文居然有这样多毛病,要写出好作文还真要花大气力呢。(这是一种开放型题目,答案只要能体现作者的意外感受而又合乎情境规定即可)5. 这篇作文成功的主线因素,在于写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情实感。这可以提示我们,在作文中写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