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369626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 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它的形成和发展对思维品质的其他因素 能起制约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思维缺乏批判性,不能客观地评价 自己或别人的思想,精密地全面地检查自己或别人所提出的论点和结 论,而是人云亦云或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那么,它的思维就很难 谈得上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现在的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喜欢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喜欢 盲目的跟从教师,而且发现教材、试卷、或教师出现的错误会指出来。 这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一种思维批判性的萌芽,教师应很好地保护 它,弓I导它。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学生对思维活动的各环节、各方面

2、的 调整” 校正”又来自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只有深刻的认识,周 密的思考,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判断。因此,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深刻 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品质。1组织学生争辩,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 由争辩的学风。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学生喜欢参与的特 点,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创造性地探求新问题。当学生各自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但小学生往往受 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从众,因此,当学生回答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时,教师要启发其他学生:他说得对吗? ”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揭示规律,发展思维的批判性。例如,在教育括号的

3、两步混合运算时,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完成下列练习题。填空下列方框,并列出综合算式:(1)8+4 ( 2)68-3312X()()吒() ()学生填写后,开始列出综合算式:(1) 12X8+4 (2) 68-33 -5写完之后,他们发现的算式与原来的计算顺序不一致。 知道自己 发生错误了,于是每一组纷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讨论,分别 想出了解决方法:一种是用加横线的办法解决。这时候,教师不加评论,而问学生: 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并说理由。”学生展开了争辩,提出反驳的理由,最后讨论出:用括 号书写最简便。这个过程,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还能用所 知去说明他人,或反驳他人

4、的观点,思维的批判性自然得到发展。2通过自评”方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批判性是思维过程中自身意识的结果。由此看来,培养良好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习惯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批判性的 途径。在做练习中,要求学生做完作业后要认真检查。查一查题目抄 错了没有;查一查算式、运算方法是否合理;查一查运算过程结果是 否正确。在每节课留些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争做小老师评估 对方,指出对方的错误所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一种方法。 如:在教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后,让学生每个人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 用题并写出来,再交给同桌。每个学生就对方编题的语言、数量关系 等方面进行评定,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课

5、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样想的? ”同时再请一、两名同学说一说:你认为他刚才讲的对吗? ”这样,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评习惯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而且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3采用 辨析”训练,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根据反馈信息,选编 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让学生辨析解答,并说明解答的依据。通过辨 析学生才能从本质上抓住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 使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得到培养。为此,在课堂上,我常引导学生挑疵”如在教学 钝角”时,引导学生讨论 大于90勺角是钝角”这句 话讲的是否正确。学生发现必须加上 而小于180就准确了。这样, 培养了学生在接受某一结论时,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让学生敢于找课本教材上的错误, 培养他们对待 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如教学 奇、偶数”一课,在指导学生看书上的 结论:能被2整除的数才是奇数。在课堂教学中,我还会有意无意 地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体验纠错的乐趣,从中还促进了学生参与数 学活动的主动性。经过长期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育中来,活跃了学生的 思想,逐渐形成了课堂上 自由争辩”的学风,初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 批判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