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常规训练的一点作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367130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常规训练的一点作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作文常规训练的一点作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作文常规训练的一点作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文常规训练的一点作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常规训练的一点作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常规训练的一点作法赵益民在我从事作文教学十几年间,先后辅导许多学生在各类型的比赛中获得过不同等级的成绩,尤其是近十年,可以说是参赛必获奖,但我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她)的写作水平就一定高,也并不意味着他(她)在考试过程中一定能获得高成绩。究其原因,这主要源于在不同的赛事中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于是这就为语文尤其是作文常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我们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这样那样的奖项而教学,还是立足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作为作文的常规训练我们该如何进行?我也参赛过作文公开课的讲授,也做过作文研究成果的展示,但是作文常规教学的教学效

2、果永远是公开课所无法代替的,因为公开课所展示的只是一个门径。作文训练是需要长期的熏陶才能取得效果的。培养语文习惯。立足于长期性、连贯性,最终是可以在几年之后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效果的,这也是我这些年来进行作文训练所一直遵循的原则。常规课,是想对于公开课、展示课而言的。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作文训练绝非一堂课可以实现的,最多也就是指出一个门径罢了。语文,尤其是作文的能力水平,是需要长期的熏陶才能够实现的,而常规课所培养的就是一个良好的语文习惯。在现行的条件下,充分利用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辅助关系,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只有立足于几年的常规作文训练,才真正可能实现作文水平的真正提升。常规训练首

3、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几年,我们重视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然而,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如果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就会很有限。目前,有些教师对教辅资料过于依赖,“教教材”现象较为普遍。我一直在尝试如果一名教师不用任何教辅资料,只用一本课本,能不能教好?教师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编一些题来做?事实上,只有把学生的教辅减下来,才能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一直以来,我身边的许多教师并没有独立完

4、成过一个学段的教学任务,而是在做阶段性年级教学。这种阶段性年级教学的做法,使得这些教师不能完整地理解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不能完整地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以致在教学时只能跟着教参走。教第一册的不考虑第二册的内容,完整的知识体系被人为地割裂,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些知识的碎片。我通过报刊等媒体了解到,现在许多省市提倡“一标多本”,即各门学科依据的是一个课程标准,但教材可以多样,甚至同一所学校教材选用也会有变化,这种变化对促进知识的整体化、多样化、个性化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也给老师把握教材带来了难度。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能熟练地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将大打折扣,这就又

5、为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教材的编写脉络进而制定作文训练的目标,这样,那些“教教材”的教师是无法进行作文指导的,只有懂得“用教材教”的教师才可能在整体把握作文训练的走势,而不是只停留在评价作文的层次而对作文指导无从下手。这就是要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即以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对琐碎的、零散的、表象的知识进行整合,强化基本概念,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得注意技能的可操作性,就是要形成一套办事操作步骤,把写作转化成一种“技能”,即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种方法,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通过“举十反一”,最终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如果在起步阶段,重在调动学习兴趣,而进入到专项训练阶段则是根据教材的编写内容来确定作文训练的目标要求,这就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在日积月累的作文常规训练过程中,立足于阅读与写作的辅成关系,遵循知识内容和方法程序两类结构的完整统一,沉下心去研磨,就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作文训练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