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写生三景关系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358779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写生三景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风景写生三景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风景写生三景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风景写生三景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风景写生三景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景写生三景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写生三景关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山水画中的近景、中景、远景 中国山水画中的近景、中景、远景 中国山水画面一般有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在画面中,近景中景远景贯穿一气,结合而成S形曲线或不规则三角形。实际上因为“视点”的不确定性,一幅画里也可以同时出现几种形式,但近景需画实,刻画要细,体量要大,要成为主体,其他部分要渐行渐远,越画越虚,以树木,云气作为遮掩,欲藏还露,方见悠远。 在中国山水画里,近、中、远三景常被概括为高远,深远,平远三种画法,依视角高低,视线远近而构成画面。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

2、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辽阔冲融,缥缥缈缈。“三远”之论是一个贯通整体,但并未能将近景、中景、远景的法理分别阐明。我们可以结合西洋水粉画、水彩画来加以阐释。一、关于选景(1)主体物象是否有特色,是否具有美感?在自然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或任一物象都可以入画,只有那些具有美感的物象或能够创造美感的物象才能入画。因此,选景不但是画技水平高低的检验,而且也是艺术创造能力的检验。(2)近中远三景层次是否明确?是否具备艺术创作条件?如前后、浓淡、虚实、疏密、黑白。(3)物象是否具有特别情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否融洽自然?我们必须牢记,绘画首先是给人看的

3、,继而由表及里,浮想联翩,产生效果。因此,选景、构图、用笔用墨都要充分给人视觉美感尤其重要。二、关于构图(1)要确立一个表现意境。利用视觉之诱导,运用笔墨之功能,形成表现重点,造就画面意境。(2)根据所表现的题材,确定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构图。长构图挺拔;方构图稳定;横构图辽阔。(3)注意空间关系变化,一般以近景为陪体、中景为主体,远景为托体。近景要实;中景要虚实结合重点刻画;远景要虚。(4)注意疏密节奏转换,黑白的变化与对比,景物和色彩的呼应及画面的均衡等。我们必须清楚,观画者并不会知道画面是哪一个名山大川,他对画面的评价唯一能够依据的准则,一是自己的眼睛,即自己的性格品质,爱好特点。二是

4、自己的知识,即自己掌握拥有的画理、技法、原则、程式等。因此,作者必须给观赏者提供一幅可供欣赏的优质画面。三、近景入画 中国山水画中,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 通常认为近景近眼,近眼近视,故尔刻画要生动详细,简略概括,色调坚实有力,笔墨清晰实在 。但由于近景是陪衬,故易简不易繁,避免喧宾夺主,以便为主题中景重点刻画留出空间。近景是画面的基础,是表现画面上的透视、立体感、纵深感的开启之处,因而是非常重要的。山水画中的近景可以体现几个作用: 1、能衬托出景物的大小,让观看作品的人了解到有关景物

5、各部分相对比例,给人很直观的印象。 2、是整个作品的“铺垫”和导引,让读者看清风景的详尽细节,为中景和远景展现的广阔景物注入更多的含义。 3、由近及远增进画面深度。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把近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成份并列在一起,通过它们的彼此呼应对照,为画面增加了深度,从而产生了立体感,增强了画面的透视程度。4、近景是作品中的重要陪衬,是主景的点缀,除了填补画面的空白、改善构图之外,还有着形成纵深感的作用。5、近景易实易简。如果将近景花费很多的功夫雕琢或细密的皴擦,就会缩小前后的距离感,喧宾夺主,阻碍视觉向纵深延伸,收到的只是事与愿违的效果。如果近景的成份与较远处的景物平面相交汇,那么近景的成份所起

6、的作用会更加有效,这会使构图显得更紧凑。如果过于夸大近景,以求加强表现力和艺术美感,就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影响整体效果。四、中景立意通常一幅山水画的主体都是置于中景之中,运用近景和远景为中景服务,就能达到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所以中景的处理非常重要,是笔墨色调变化的中心。一般的说,主体一定要突出,笔墨要实在,色彩要明快,注意画面层次的有序过渡。在空间变化上中景要虚实结合,重点刻画;在笔墨色彩上中景易柔和平缓;在构图上易形体突出。前面的近景物画得清晰实在,后面的景物用淡墨虚化,远近层次明显。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而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

7、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突出主题讲求的不是对事物简单的描绘、记录,而是要对描绘的对象经过画家概括提炼,画出物象的特点神韵,人们常说的“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要减少枝节,直接抓大形,找特点。即“没了神,形则死,没了形,神则无”。古人讲“宾主朝揖”,就是说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上主次的呼应关系。主体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溪流等。

8、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但主体位置一般不宜过于居中,如果主体在正中,正不出奇,看上去虽很规整,也很容易让人感觉画面呆滞而缺乏生气;但也不宜太偏,偏则位移,移则眼斜,这样又不醒目。四面的景物对称包围,虽有高大全形象万山朝拱,反而会使人产生局促不安之感。而放在中间的左或右侧,这样较为活泼,进退自如,也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五、远景深化 远景的作用主要是延伸画面的视觉层次,增加作品的意境。由于远景的存在,可以将画面中的近景和主体景物扩展开去,以烘托意境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美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如远山的轮廓云雾,远海中的岛屿礁石等都

9、是可以采用的远景表现形式。 由于远景为托体,扑朔迷离若隐若现,色调以浅色调的居多,中色调和深色调也有,不过应用较少。远山有势无皴,远树有形无叶。远景要淡墨虚化以衬托画面,达到主题鲜明,内容突出,节奏感强,韵律震撼之效果。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山是实的,江水和云是虚的,用墨近浓远淡,虚实相生,层次分明。六、“三景“层次之间的关系1、近不碍中,中不遮远 比例:采取竖构图时,要注意天空与地面景物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若想表现天空,则天空应成为画面重点,而地面景物应有所避让,但一定要有小部分

10、隐隐约约的远景,避免只有近、中景。换句话说,不要让中景的轮廓线把远景完全遮挡住。画面中的地面景物有了隐隐约约的远景,才能和广阔的天空遥相呼应,天地相接,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纵深感。视角: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选择合适的视角,如果角度过低,画面中便只有近、中景,而没有远景。一般情况下,构图要注意运用“三远”法,采取合适的视角,使地面上的远景进入画面。为表现地面景物的立体感,利用皴擦可使景物出现程度不同的明暗关系。2、选择“生动之点”作为中景 画眼: 山水画还要注意动与静的关系。只表现单纯的自然风景,会显得有点呆板,缺乏生气。构图时宜把“画眼安排在中景位置,且占画面比例宜小,这样构图不仅符合画面结构,欣

11、赏者也会觉得比较舒服。程式:从山水画作品实际来看,虽有“程式”教学练习,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之规”,并非一定近景、中景和远景都有,有些只有近景和远景,有些只有中景和远景,要依据具体情况而行,需要和自己的创作意图相结合,如果运用不当反而可能会破坏了整个画面。我们应掌握恰当的构图方式,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取其有利表现整体画面部分,为自己的画面构图服务。只有熟练掌握运用规则,才能恰当合理打破规则。2.风景画构图是指描绘者为表现作品的主要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比例的画幅上安排和组织景物的关系和位置。下面谈谈风景画构图时一般应注意的那些问题。1要明确主题,分清主次。作品中心思想就是作品的主题,这在景

12、物选择时就应注意,构图时应进一步明确,为主题,在画面上主要句画的景物是画面主体物,其它的景物是次要的陪衬物,构图时就要分清。为突出主体,其主景一般放在画面构图的偏中部位,次要景物则根据主体的需要进行安排和处理。同时,还可通过冷暖、大小、高低、强弱、远近、疏密、虚实、软硬、动静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分清主次,以利于主题的表现。2要认真进行画幅比例推敲。画幅比例关系到主题表现,景物容纳和构图安排。一般来说:直构图有高耸之感,横构图有宽阔之感,方构图有平衡,均称之感。表现高远的景物,一般采取直构图,表现深远的景物,一般采取方构图;表现平远的景物,一般采取横构图。在进行景物构图安排时,要根据景物特点和

13、主题表现需要,对画幅比例进行研究和推敲。3要明确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为表现空间很取得构图的丰富变化,风景一般应具备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能表现多次空间层次感,构图时要明确和分清。为突出主体物一般放在中景或近景部位,在布局还要对幅比例。4要注意景物的透视关系。室外景物众多,透视关系复杂,构图时要严格注意透视的准确性,以便准确体现景物的位置和空间状况。取景一般应在60度视角范围以内,但根据表现需要采取散点透视和广角取景也不能排斥。关键在于合理,自然形态。5要进行概括和取舍。室外景物繁杂,构图时要根据主题表现需要和艺术美的要求,对景物进行概括和取舍。舍弃那些琐碎的,与表现主题无关的,甚至有害的东西,把那些具有普遍性、典型性,能够说明和体现画面主题的景物集中起来,甚至还可有意夸张和移入一些景物,以利于主题的突出体现表达。6 要注意构图的均衡,统一与变化。自然景物并非均符合构图形式美的要求,构图时要有意组织和安排。一般来说,动的色彩和明暗对比强的、体积大的,色彩变化丰富以及表现充分的,均给人较重感觉,构图时应按其规律,注意安排和调整,以保持画面的均衡、统一与变化。另外,长直线要注意其变化,斜线不应正对画面四角,并可通过曲线连接近中、远景的办法,求得画面构图的丰富变化自然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