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358457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可行性研究报告(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第一章项目摘要11.1 项目概况11.1.1 项目名称11.1.2 项目承力单位11.1.3 建设地点11.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1.2 编制依据、内容及规范11.2.1 编制依据11.2.2 报告编制内容与范围21.3 承办单位简介21.4 项目概况31.4.1 建设规模及内容31.4.2 配套基础设施31.4.3 环境保护31.4.4 项目实施进度31.4.5 总资金及资金筹措41.4.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1.5 结论及建议41.5.1 结论41.5.2 建议5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

2、性62.1 项目提出的背景6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82.3 土地价值分析10第三章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133.1 项目地址133.1.1 选址原则133.1.2 选址具体要求133.1.3 建设地址选定133.2 建设条件133.2.1 自然条件133.2.2 基础设施条件143.2.3 建筑材料153.2.4 社会经济环境条件16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174.1 工程概况174.2 规划方案184.2.1 规划依据184.2.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194.2.3 规划设计原则194.2.4 平面布局204.2.5 竖向布置及场地排雨水214.2.6 道路系统214.2.7 绿化系统224.3 安置

3、区建设方案234.3.1 设计依据234.3.2 设计原则244.3.3 建筑方案244.3.4 结构设计284.4 城市道路工程314.4.1 概况314.4.2 道路工程314.4.3 给水工程334.4.4 排水工程344.4.5 照明工程354.4.6 道路附属工程364.4.7 城市道路主要工程量374.5 公用工程394.5.1 给水系统394.5.2 排水系统414.5.3 供电工程424.5.4 防雷与接地444.5.5 采暖空调444.5.6 弱电设施45第五章节能465.1 节能设计依据465.2 节能的必要性465.3 节能安排的主要目标475.4 各专业拟采取以下节能措

4、施:475.4.1 建筑设计节能475.4.2 水暖专业设计节能485.4.3 电气专业设计节能485.4.4 其它措施49第六章环境保护506.1 建设地点环境现状506.2 污染源分析506.3 污染源治理措施526.4 环境影响评价54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557.1 劳动安全557.1.1 危害因素及危害性分析557.1.2 安全措施567.2 卫生措施577.3 消防577.3.1 编制依据577.3.2 项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基础管理要求587.3.3 项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措施要求58第八章项目组织与实施进度598.2项目总体实施计划60第九章投招标方案639.1 工程招标的基本原

5、则639.2 招标范围及组织形式649.3 招标程序649.4 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65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610.1 估算依据6610.2 估算说明6610.3 投资估算6710.4 资金筹措6810.5 XX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贷款抵押方案68第十一章财务分析6911.1 土地收益测算6911.2 现金流量分析7211.3 借款偿还计划7211.4 社会效益分析74附图附图一XXXX新型农民社区工程项目区域位置图附图二XXXX新型农民社区工程项目规划图附表附表1建筑工程费用估算表附表2国内设备购置费估算表附表3安装工程费用估算表附表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估算表附表5项目规划表附件附件一企

6、业法人营业执照附件二组织机构代码证附件三税务登记证附件四土地使用合同附件五自筹资金证明附件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第一章项目摘要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XX市XXXX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1.1.2 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XX市XX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项目法人代表:1.1.3 建设地点XX市XX产业集聚区XX路以北与XX高速以南1.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XX省工程咨询公司证书编号:专业:建筑1.2 编制依据、内容及规范1.2.1 编制依据1、关于编制XX市XXXX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2、中共中央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

7、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9日);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4、国家关于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7、XX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实现土地高效的若干意见(豫郑200844号);8、某县2010-2020年中心镇改造规划;9、某县人民政府;10、项目单位提供有关基础资料、技术数据;11、现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有关资料、数据等。1.2.2 报告编制内容与范围本报告根据国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编制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结合XX市产业集聚区新

8、型农民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自身的特点,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围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依据、条件及必要性;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建设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卫生、节约能源、劳动定员、项目组织与实施进度计划、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还款计划等方面。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力求提供较准确的资料和数据,为项目决策提供依靠、科学的依据。1.3 承办单位简介本项目承贷主体XX市XX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为国有控股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实收资本3000万元,其中:某县XX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出资1530万元,占总股份的51%(该公司出

9、资人为某县财政局);XX市保富物资贸易有限公司出资1470万元,占总股份的49%。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王自付;公司董事、监事李树华。主要经营范围:企业管理服务、土地开发服务、保障性住房开发服务。该公司运作模式是政府控股、公司管理、市场运作,日常管理在政府监管下,各方按持股比例共享利益,共担风险。1.4 项目概况1.4.1 建设规模及内容本项目根据镇区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要求,计划对某县的古城、杨吴、二郎庙、贯子、郭庄、泥河、古烟、崔庄、董桥、东关庄、余庄11个行政村居民进行改造搬迁。在规划区域内集中高标准建设安置用房,并配套建设道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353335.1M,合530亩,总建筑面积7

10、58934.00m2。建设内容包括:住宅及配套公共设施,含商业用房、幼儿园、小学、居委会、村民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等。1.4.2 配套基础设施该区域规划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可以保障项目建设和使用的需要。1.4.3 环境保护本项目为村镇改造项目,建成后产生的主要为生活垃圾和污水,经镇区新建环保设施治理后均可达标排放。1.4.4 项目实施进度本项目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到竣工交付使用,计划安排36个月。1.4.5 总资金及资金筹措本工程估算总投资160626.70万元,其中拟申请银行贷款100000万元,约占总投资的62.2%,其余60626.70万元由项目承办单位自筹解决,约占总

11、投资的37.8%。1.4.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据备注1安置区总用地面积亩5302一级开发土地亩20003总建筑面积2m758934.003.1住宅建筑面积2m619690.003.2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m139244.004用水量t/d78822.425用电负荷KW29136.696建设工期月367项目总投资万元160626.708资金筹措万元60626.708.1银行贷款万元1000008.2自筹万元60626.709用地出让收入万元27600010承贷单位剔除上缴税费所获土地出让收入万元23184211财务内部收益率%16.3212投资回收期年4.3

12、313借款偿还期年51.5 结论及建议1.5.1 结论本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关于新农村及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符合某县的总体规划,项目建设已经通过镇区居民的广泛讨论,得到了群众及政府的大力支持。项目实施后可以加快集聚区及某县的建设和发展,有效解决镇区土地集约化利用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镇区形象、居住环境以及交通状况,是镇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本项目建设条件较好,规模合理,建设方案可靠,实施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建议尽快实施,早日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1.5.2 建议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稳妥的建设和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争取政府在政策

13、、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使本项目建设有一个稳定、积极的社会环境。应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保证本项目顺利建设;同时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镇区配套条件。对于本项目的拆迁安置村民应妥善处理,保证其合法权益。项目应严格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搞好环境治理工作。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提出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体制问题。新的形势下,中央把加快城镇化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

14、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同时,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民经济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XX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结合XX省实际提出XX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长期历史任务,XX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