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知识基础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357626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夯实知识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夯实知识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夯实知识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夯实知识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夯实知识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夯实知识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夯实知识基础(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夯实知识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2006年的中考命题很可能会有新的题型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不管遇到怎样的题型,都能轻松应对。对于记叙文而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组材线索。组材的线索多种多样: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有的以感情为线索,还有的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抓住了行文的线索,可以较快的理清文章的思路与脉络。 2.记叙要素。写人记事,必然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就是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掌握文章的要素,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记叙顺序。包含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4.

2、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行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5.句子的作用。一般包含内容及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6.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等。 7、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特色。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抒情等手法又不可缺少。在记叙文中,议论一般起到阐发事件意义、突出主旨的作用,而抒情在升华文章中心的同时,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物、事件所持的情感与态度。二、把握解题方法 一般而言,语段阅读应先读试题,然后再读文章。当然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技巧,下面我们做一下分析。 1、层次分析类试题:注意

3、提取语言标志。 2004年河北卷的22题和2005年的22题都是层次分析类试题。后者要求我们概括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考查我们对行文脉络的整体感知能力。因而,本着初遇时怎样,相处时怎样、分手时怎样去答,这一题便能得到很好的分数。 2、语句分析类试题:注意揣摩具体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确实,理解某一句子的内在含义,必须到文章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去揣摩和体会,归结起来,在语境中品悟句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到该句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寻找答案 ,一是到该句后面的相关情节中提炼答案。 3、语句作用分析类试题:答案力求全面准确。语句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

4、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等;一是内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等。有些时候,同一个句子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具备,因而要从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都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4、形象分析类试题: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解答这类试题,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表述。可以说,理解文章内容是基础,而简明的表达又是得分的关键。 5、开放探究类试题:注意文章立意与自我体验的结合。解答开放探究类试题,需要我们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自己的

5、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是观点看法。当然,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常见的开放探究类试题除补写题外还有如下几种形式:(1)根据选文内容谈感受或启示;(2)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选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突出整合,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故、名句等);(5)强化积累,完成语言或材料积累卡片。三、加强表达训练 中考记叙文阅读以主观题为主,因此,表达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决定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答题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答题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

6、感染力。我们把几类试题答题的常用词语及相关技巧做了一下概括,供同学们参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常用词语有: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设置背景、衬托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分析语句作用的方法及常用词语:分析语句作用一般先谈结构作用,后谈表意的作用。常用词语可参考上文。这里只对结尾段和照应句的常见作用做一下归纳: (1)结尾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观点,或升华情感。 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2)几种照应句的表达作用。 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鲜明,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正文与标题的照应。揭示或强调标题含义,突出文章中心。 行文中的前后照应。制造悬念,使情节

7、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完整。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用语一般力求精美。可多用四字短语。评价语言特色的常用词语有: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语言简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 当然,我们上面列出的这些答题技巧,必须根据具体的题目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另外,卷面的整洁情况也会影响到得分的高低,因此,同学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工整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一、记叙文阅读的重点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

8、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记叙文的分类:第一,从写用内容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其特点是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文法较单一,如一件珍贵的衬衫、金黄的斗笠。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枝较多,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如背影、荔枝蜜等。第二,从写作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映

9、作品的主题,如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等。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海滨仲夏夜。等。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的向,如小麻雀、荔枝蜜等。所以记叙文阅读重点是:写人的记叙文侧重分析人物形象。这就要求在阅读中重点分析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写和他所处的环境,从而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与业绩。叙事的记叙文侧重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事情的意义和影响。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侧重分析景物或物的特点、状写的顺序以及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记叙文阅读

10、的基本要求1、列出记叙的要素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者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例如桃花源记一文,把六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时间晋代;地点武陵;人物渔人;原因渔人误入桃花源;经过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所见、做客及辞去;结果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由于六要素交代得清楚,使全文眉目清晰,故事完整。再看背影一文: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

11、南京与父亲分手、父亲到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作者在交代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己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12、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例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

13、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3、找出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以时间为线索。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如挖荠菜,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用“吃荠菜”和“挖荠菜”为中心材料,把全文贯穿起来。以事件为线索。如挺进报一文,是以油印、散发挺进报为线索。以某物为线索。七根火柴就是这样。以某人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的文章中,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贯穿线索人物,倒不一定

14、是文中的主角。如背影中的“我”。以见闻为线索。故乡就是一例。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例如桃花源记一文,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地点变换)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如我的老师以“依恋、思念、爱戴”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4、领悟记叙的人称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

15、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5、分析记叙文的详略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