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35756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发表,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2、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廖世承。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5、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6、 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7、 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8、

2、 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9、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 相同要素说 概括说 关系转换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10、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11、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5、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6、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

4、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7、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线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8、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9、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有关自我的动

5、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其发展过程为: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11、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性;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12、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综合型。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13、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1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一是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二是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

6、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学习的实质。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 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为。3、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10、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5、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6、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引导

7、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把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7、简述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1)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2)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潜在的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8、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学习观。(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第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

8、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习。(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9、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第四章 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3、学习动机的种类: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2、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9、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6、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内部因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成熟与年龄特点 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学生的抱负水准 学生的焦虑程度外部因素:家庭条件和社会舆论 教师的榜样作用7、 学习动机的培养。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8、 学习动机的激发。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9、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0、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 成败经验。(2) 对他人的观察。(3

10、) 言语劝说。(4) 情绪和生理状态。1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的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类型:正迁移与负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远迁移与近迁移3、 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5、促进学习迁移

11、的教学策略。一、 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二、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三、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四、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3、 学习迁移的意义或作用。(一) 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二) 对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间接作用第六章 知识学习1、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其基本单元是组块,表征方式是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其基本单元是产生式,表征方式是条件和行动。2、知识学习的分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记忆的三个系统:感觉登记、工

12、作记忆、长时记忆。4、 工作记忆的特点。(1)信息的保存时间短暂。(2)处于工作或活动状态。(3)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为72个组块。5、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忘。6、运用信息加工原理,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4.进行组块化编码。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7、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的成长。(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

13、习是成造型产生的必要前提。第七章 技能学习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3、高原现象指在练习到一定时期,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尽管练习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动作技能水平出现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4、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区别:(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 联系: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 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

14、的支配者和调节者。5、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6、我国心智技能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7、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8、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9、技能的作用。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第八章 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校效率和效果,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2、学习策略的分类。3、生成性学习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者表象。4、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有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5、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