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352491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汉语情态动词又可称为能愿动词或助动词,汉语语法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 已有很长的历史,马氏文通中就已经提到“助动词”的表“势”作用,此后 的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情态动词,但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情态动词的研 究。现代汉语中有关情态动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和英语语法下的情态动词 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在情态动词 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己有的汉语情态 动词的本体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给我 们的情态动词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着 重于

2、英、汉情态动词的不同点,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词性、分类 以及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过程特点等问题。用具体的现代汉语语料来分析 验证汉语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并选取母语为英语、目的语为汉语的第二语 言习得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通过对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搜集整 理分析,对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发现汉语情态动词在 第二语言成人习得中的特点和规律。本文拟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的典型情态动词,通过汉英情态动词 的对比发现汉语情态动词自身的一些特征,并采纳Huang(1988)中对汉语情态动 词的分类(Huang(1988)将汉语的情态动词分为控制

3、情态动词和提升情态动词), 紧扣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控制情态动词和提升 情态动词时有什么不同,以此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 下几点:1. 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情态动词的实际问题,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和对外汉语 教学的性质,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相结合 ,找出行之有效的汉语情态动词的教 学对策,使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汉语词类。2. 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二、国外发展趋势1. 关于情态动词名称和词类归属问题的争论有关汉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语语法的研究,黎锦熙(2001) 第八章“动词细目”里就用

4、上了“助动词”这个术语,说它是“帮助动词占其一 部”的。他认为助动词是用来帮助动词的。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和中 国语法理论里都讲到“能愿式”,因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用上了“能 愿动词”这样一个术语。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些语法论著,有称为助动词的, 也有称为能愿动词和情态动词的。元任(1979)中把助动词归在了动词之下,给 助动词的定义是“助动词是拿别的动词做宾语,不拿名词作宾语。”并列举了助 动词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动词的区别。朱德熙(1982)也把助动词归于动词之下, 并分组介绍了每组助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元任(1979)和朱德熙(1982)都把 助动词归于动词类属之下,并列举了助动词

5、自身的一些特殊用法。吕冀平(1983) 将能愿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附类,并将能愿动词分成三组(表可能、表必要、表 意愿)进行了讨论。人鉴(1983)认为随便确定几条标准来判断某些词是不是助 动词,这是不够科学的,我们还得看看这些情态动词在实际运用中的各种情形。文 章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发现有些动词是和所谓“助动词”有极其近似之处的。 因此就有这样一个疑问,在动词里面是不是应该分出所谓“助动词”这个小类来, 如果确实需要,又应该怎么样确定它的围,这都是有待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问题。针 对能愿动词的围问题,马庆株(1988)做了一个界定,他认为汉语能愿动词是只 能后加谓词性成分的非自主动词。所谓的自主

6、动词也就是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 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所谓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的是由动作发出者做主、 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 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非自主动词也表示变化和属性。汉语 助动词所表达的大都是情态意义,故元任(19961968:609)指出:“有时候,助动 词也叫、情态助动词(modal aux il iaries),因为助动词是表示后头动词语义上 的情态。”英哲等(1990)认为:“因为助动词通常用来表示后面动词的情态(如: 允许、能力或职责),所以又叫情态动词或情态助词。”“情态动词是用来表达情态 的,即说话人对

7、由主要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态度。”贵友(1989)列举了前人有关助动词的词类归属以及哪些词可以列入助动词 的畴问题。通过分析,他认为前人的研究并没有给助动词划分出一个清晰的类, 并且认为汉语的助动词和英语助动词有很大的不同,英语里的“助动词”在形式、 意义上都与一般动词有一定的差别,确实是一种辅助性的动词。相较之下,汉语的 “助动词”就不是这样的。其成员大多数不仅有词汇意义,而且可以单独做谓语 动词。它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分不属于动词的词(“必须”类)大多只能修饰动词, 另一部分属于动词的词(“愿意”类)则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形式上与一般动词 一致,因此,汉语“助动词”实际上是应该分属于几个类,叫

8、“助动词”名实不符, 更缺乏独立的条件。邵敬敏(2007)将能愿动词归于动词语类下,给能愿动词的 定义为“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语法特点是只能带动词 性宾语,可以构成“不 V 不”格式。”将能愿动词分为三类,一类是表示可能: 能、可、会、能够、可能、可以。二类是表示必要:得、应、该、应该、应当。 三类是表示意愿:愿、想、要、肯、敢。由于情态动词既有一般动词的共同点 ,又有自己的特点 ,所以语法学各家在 划分词类时对它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总结上文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把情态 动词作为为动词的一个附类;二是单独划为一种词类;三是将情态动词列入动词。 尽管归类的结果不一,但是对于

9、情态动词与动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各家的看法 却是一致的。2. 汉语情态动词的传统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传统研究多是从情态动词的句法语义方面进行分析,许和平 (199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情态动词的研究成果对汉语情态词的句法 和语义的研究模式、方法做了一个新的探讨。在语义上,将情态动词的四大特征 逐一进行了分析,分别为“主观性”和“客观性”特征、话语语义特征、逻辑语 义特征、情态语义的层次性。同时,他认为情态动词语义特征的层次性结构,有 助于我们对情态动词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在句法上,文章从情态动词的 否定、情态动词的疑问、情态动词与“时”以及情态动词的“体态”四个方面以 全新的视

10、角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名称使用问题文章中也做了一番说明,之所以不 用“助动词”这个名称,是因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借来的,汉语使 用这个名称有两点不合适的地方:第一,“汉语情态动词大多数确实都用于动词之 前,但是汉语情态动词系统中也有一部分词可以用在句子之前”,“有时还可以出 现于句尾,或者单说”,也就是说,这些词不单是“助动”的;第二,如果承认“可 能”“应该”“愿意”“会”是助动词,“那么真正起助动词作用的体态标记了 着过好像也应该划入才对,显然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前一点是从语言部来 说的,后一点则是从语言学家如何处理这类词来说的。至于不使用“能愿动词” 的名称,则是因为这个名称“

11、反映了我们对情态动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一事实, 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汉语情态动词系统中不仅有表示能力意愿这类客观 意义的情态动词,还有表示认知道义这类主观意义的情态动词。后者在情 态动词系统中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情态动词”这个名称,既能够准确 的概括表示客观情况的能愿动词(情)又能包容表示主观态度主观意见 的主观性情态动词(态),能较准确地反映汉语情态动词的本质特征”。虽然“情态 动词”这个名称也是“从英语语法借来的”,但许和平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出 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本文也把表达情态意义的助动词叫做情态动词。熊文 (1999)也是从语义方面来解读汉语助动词,不同的是熊文(199

12、9)是把汉语助 动词放在不同的词类或句法成分后以此来发现助动词处于不同句法位置下所具 有的不同语义。3. 生成语法下的汉语情态动词研究 随着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深入发展,国外学者开始运用生成语法的理论 来分析汉语的能愿动词。Huang(1988)在分析汉语“是”和“有”时引入汉语情 态动词作为参考,Huang(1988)中将汉语的能愿动词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以“敢、 能、肯”以及表能力的“会”为代表的,都是只能以有生名词为主语的情态动词, 这类能愿动词是双论元述词,其论元结构包括两个参项:一个做主语用,是为外 项,一个做补语用,是为项。外项担任实施者的论元角色,项担任行动者的角色。 (如:三

13、会开车。“三会开车”里的“会”表示能力,是个双元述语,以“三” 为主语,“开车”为补语,全句的结构是一个“控制结构”:三会PRO开车。) 一类是以“可以、应该”以及表未来的“会”为代表的情态动词,这一类情态动 词主语的选择只要符合后面语义的要求即为合理,同时主语和情态动词之间没有 关系,只和情态动词的谓语有主谓关系(如:这本书会涨价。“这本书会涨价” 里的“会”表示的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这里的“会”是个单元述词,句子的深 层结构为:e会(这本书涨价),这句里的“会”是以“这本书涨价”为宾语, 但没有语义上的主语,“这本书涨价”中的“这本书”经过主语提升,移到“会” 字前面的空主语位置,句子就成

14、了这样的表层结构:这本书会涨价。)。”并且认为“第一类情态动词和生成语法中所谓的控制动词(control verb,如try等)第二类情态动词与提升动词(raising verb,如seem等)的分别是相当的。”Lin & Tang(1995)在Huang(1988)的基础上从生成语法控制和约束理论 (Government and Binding)的角度来分析汉语的情态动词。通过一系列的举例 分析论证,Lin & Tang(1995)把汉语的情态动词归为动词一类。向二兰(2012)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助动词和汉语助动词在移位方面的异同点,通 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英语疑问畴中,助动

15、词的移位是绝对的,只有助动词移 位后才能达到疑问畴的形成,而汉语助动词的移位是相对的,并非每个句中的助 动词都可移位,只有当句中助动词与动词之间的成分足够多,使得助动词有移动 的空间时,汉语助动词或助动词的“X不X”形式的移位才可能发生。”向二兰 (2012)仅从移位的角度来分析汉英助动词的差异,这不免有偏于一隅的缺陷, 有关汉英助动词的差异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分析。4. 从习得的角度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王晓钧(1983)列出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助动词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地 方该用而未用,有些地方用了但用的不合适,或是混淆了助动词和其他此类的区 别,这些问题的发现也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进步起到

16、了帮助。纪漪馨(1986)从语 法功能和意义两方面对英语情态助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做了比较,选取了英语中 比较常用的几个情态助动词“can、may、must”和汉语的“能、会、可以”做了 逐一的分析比较。纪漪馨(1986)只是明确的罗列了汉英对比存在的差异,但对 产生差异的理论根源并没有做深入的讨论。晓梅、曾智(2009)单从留学生习得汉语助动词“可以”、“能”、“会”时存 在的难点和误区进行了论述,通过调查发现留学生对这三个语义相近的助动词在 用法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理论的总结,对对外汉语教学在词汇教学方面 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王佳丽(2012)分析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汉 语情态动词是存在的一些偏误以及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于涛、汪云(2008)以 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为基础,分别通过英语和汉语情态的否定形式、副词的搭配、 情态动词连用等进行比较分析,既考察两种语言部情态动词的不同语法形式对其 情态意义的影响,也考察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