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版上传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350585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版上传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版上传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版上传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版上传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版上传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版上传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版上传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专业:学号:任课教师: 2012年 5 月一、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1、选题: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2、选题目的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尤其是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剧增,每年递增60万到70万左右。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011年)最新统计,在校大学生2960万人,并以1.31.6%的速度扩招,到2020年入学率将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5000万。这虽然提高了国民素质,但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尤其受到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山加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到

2、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减轻大学生就业负担。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有利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团结。3、方案设计(1)研究思路: 1、通过开展跟踪调查,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对我校教育教学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通过开展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 3、通过开展追踪调查,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改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逐步建立经常性的反馈渠道和

3、评价制度,为我校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4、建立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基本资料数据库,为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准备。 5、通过开展追踪调查,发挥调查组同学的工作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研究方法:1、抽样方法 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象的确定采取分层等距抽样的方法,从抽取专业的近三年全体毕业生中直接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毕业生样本。 用人单位调查对象在毕业生样本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抽样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操作方案另行制定。 2、主要调查方法 问卷法 向样本毕业生发放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经毕业生本人答填后返回。 向用人单位

4、发放毕业生单位跟踪调查表,经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答填后返回。 访问法 调查人员在组织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部分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征询相关意见和建议,并作好相关记录,作为撰写调查报告的原始资料。 查阅资料法详见参考文献。(3)时间安排:4月1日4月30日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及结果收集总结。5月1日5月10日进行调查报告的书写及完善。(4)参考文献:1、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3、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研究院、王伯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5月出版)4、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曲振国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05出版)二、社会实践报

5、告内容子课题:(1)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几年)表1:历届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表毕业时间人数待业人数就业率2001115万34万70%2002145万37万74%2008212万52万75%2004280万69万75%2005340万79万76%2011413万91万77%2007495万145万70%2008559万173万68%2009611万196万68%2010630万172.4万72%2011660万180.2万73%表格 1历届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图2:大学生毕业人数统计(万人)图3:大学生待业人数统计(万人)图4: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子课题:(2)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

6、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表明,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由2008年的3.9%上升到2011年的7.6%。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11年的人数比例为13.6%,分别比2009和2010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

7、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趋势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选择职业的地区意向:选择城市就业趋势明显,到基层就业仍需引导调查结果表明,2008-2011年我校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年均有50%以上的毕业生表达了这样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的毕业生各年均超过了24%,即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5%,毕业生择业

8、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选择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各年都不足5%,可见引导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就业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绝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西部等边远省区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很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上取消了边远省区生源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然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毕竟有限,势必会造成“僧多粥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近几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

9、的人数比例稳中有降,直接反映了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等现实状况。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选择职业的单位性质意向:非国有企业的择业意向呈上升趋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职业的吸引力稳中有降我校毕业生择业的单位性质意向调查表明,近四年来,企业是我校毕业生择业的主渠道,特别是选择去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各年均超过了40%,而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大学生择业单位性质意向的变化趋

10、势反映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饱和,而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资、民营和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以其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等优势逐渐赢得了毕业生的青睐。二是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而国有企业机制相对滞后,观念相对陈旧。三是有关就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对职业选择的薪酬期望:薪酬期望总体趋于合理,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调查显示,2008-

11、2011年我校50%以上的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之间,而且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8年的51.54%上升到2011年的74.73%,表明大学生的薪酬期望总体上趋于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表现出对现实工资水平的认同感。但同时,部分毕业生过分追求高薪的现象也不容忽视,2008年选择月薪在20003000元及以上的毕业生人数比达到了48.46%,尽管近两年该比例有所回落,但2008年仍有25.27%的毕业生表达了较高的薪酬期望,即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

12、不就”的尴尬境地。子课题:(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一) 扩招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 中国 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二) 教育层次与教育内容的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某些毕业生却同时被多家用人单位录用。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

13、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用人单位门槛过高,职场“经验准入”,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2至3年的工作经验。而多数大学生知识陈旧,知识转化率低,表现出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这势必造成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三) 教育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一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高层次教育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加注重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应用能力。而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

14、,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难以就业。如: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同时,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新的学科及专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因而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在数量、学科层次和专业结构上的需求,出现部分冷门或过时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无业可就或有业不能就的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四) 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胜任素质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开发的趋势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知识单一、技能单一的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人,是没有竞争力的。目前高等

15、教育虽然也强调素质培养,但效果甚微。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素质差,独生子女自幼在父母的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下长大,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社会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及中小学时期素质教育薄弱,使得一些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有很大欠缺,而大学生时期的素质教育因前期基础薄弱而效果不佳。(五) 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 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发展观、人才观,培训他们的求职技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