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马说》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349302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下《马说》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二语文下《马说》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二语文下《马说》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二语文下《马说》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下《马说》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下《马说》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做到熟读成诵。2、翻译课文,积累重点实词、虚词。3、细读课文,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分析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难点:目标3教学时数:3课时资料助读:(一)、作者语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二)、作品相关知识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他和柳宗元同为古

2、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既集以往之大成,又对后世产生了无穷影响。他是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又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力求为诗歌发展开辟一途,其奇崛横放的风格和散文化、议论化倾向,对宋诗颇有影响。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道”。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宜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

3、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他写了马说一文,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3、关于伯乐和千里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关于伯乐与千里马:千里马天生苦无人知,伯乐善识马也无人信.除非

4、伯乐遇见千里马,否则,伯乐不是伯乐;千里马而不是千里马.正所谓伯乐难寻千里马,有多难?其实也没多难,“路遥之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有时间和耐性的伯乐一定能选到适合自己的千里马.但是在这个多姿多彩,万马奔腾的世界里有多少千里马能被伯乐赏识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个人认为,如果你是千里马,并不需要太在乎有没有伯乐去赏识你,这可能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能够在路上自由自在的奔跑也是千里马的一种特性,热情奔放,不需要理会任何的事情.你想想,这样的自由跟在伯乐的垮下相比.哪个会比较更加快乐?哪个会更加适合?“故有千里马,才有伯乐”说不定下一个“千里马”你的,很快将成为下一个慧眼的伯乐.4、托物

5、寓意托物寓意指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乃是写好考场作文的神来之笔。技法解说“托物寓意法”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运用此种写法,需要注意寻找托事与寓意之间的某些共同点,以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自主学习案】一、导入新课: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二、读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疑难字词在组内合作完成,组中有疑难全班解决。2、字词检测: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祗辱( ) 骈死( ) 尽粟一石( )食马者 ( ) 其真无马邪( ) 槽枥

6、(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4、指生读文,评价学生的朗读。5、组长组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恰当停顿,富有感情。6、小组展示朗读。7、再读课文,说说读文感受。三、译文。要求:细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1、学生自主翻译,并标注出不会翻译的词、句。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老师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4、小组展示译文。(其他同学纠正补充,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四、析文精读课文,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 本文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悲惨遭遇?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作者借“

7、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4、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五、背诵并默写全文六、拓展延伸(任选其一)1、读完本文以后,你认为伯乐应具有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3、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

8、己的观点。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七、比较阅读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9、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提示:从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阅读。2、解释划线的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陶后鲜有闻( ) 亭亭净植( ) 策之不以其道( ) 3、选出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B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C之: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伯乐不常有4、翻译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0、八、反馈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线字注音。骈死( )槽枥( )( )粟( )外见( )食马( ) 祗( )2.解释下列加线字的含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填空。韩愈,字_,_代著名_家,他的著作收在_里。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七位是_、_、_、_、_、_、_、_。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才美不外见 _通_ 含义:_食之不能尽其材_通_含义:_通_含义:_九、课下作业阅

11、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龙说,进一步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龙说 韩愈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g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y)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注释】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固:本来、当然。伏:遮蔽。感通“撼”,震撼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蠋(zhuo,二声),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汩:淹没。信:确实、的确。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