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试卷:地理甘肃省武威卷及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345523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中考试卷:地理甘肃省武威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品中考试卷:地理甘肃省武威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品中考试卷:地理甘肃省武威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品中考试卷:地理甘肃省武威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品中考试卷:地理甘肃省武威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中考试卷:地理甘肃省武威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考试卷:地理甘肃省武威卷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5武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地 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武威)根据如图“南极地区略图”,完成12题1(2分)我国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昆仑站B中山站C泰山站D长城站考点: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分析: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

2、的冬至日解答:解: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能见到极昼极夜现象的科学考察站是中山站、泰山站和昆仑站,都位于南极圈内;北极科考站是黄河站也有极昼极夜现象;见不到极昼现象的是长城站;结合选项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建立的极地科考站,比较记忆即可2(2分)请你判断:长城站位于昆仑站的()A西南方向B东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北方向考点: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及应用分析: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3、解答:解:读图可知,该图表示南极地区,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其四周全是北;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据此读图可知,长城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在极地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属基础题3(武威)“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隔地中海相望,西隔大西洋远眺北美洲东海岸”该描述的地区是()A南美洲B欧洲C俄罗斯D澳大利亚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分析: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解答:解: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分界线为:直布罗陀海峡)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与亚洲合称为亚欧大陆依据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欧洲的位置,属于基础题,理解解答即可4(武威)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巴西亚马孙平原人口都很稀少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气候B地形C交通D资源考点: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有些地方稠密,有些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和社会

5、条件的影响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个地区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是气候严寒的高纬度地区、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和气候干旱的沙漠地区解答:解: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口稀疏,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俄罗斯,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稀疏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5(武威)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下列气候类型中,在我国没有分布的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考点:气候复杂多样和主要气候类型分析: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的动植物资源

6、比较丰富;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具特色解答:解: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故选:A点评:考查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要理解记忆6(武威)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下列有关我国濒临的海洋,叙述正确的是()A东海和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内海B台湾岛东海岸濒临印度洋C香港、澳门濒临南海D黄河东流注入黄海考点: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分析:我

7、国既有辽阔的陆上国土,又有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从北到南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解答:解:渤海和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内海,故A错误;台湾岛东海岸濒临太平洋,故B错误;香港、澳门濒临南海,故C正确;黄河自西向东流注入渤海,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濒临的海洋,学生应结合地图进行识记7(武威)黄河、长江是我国重要的大河有关两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江的结冰期较短,含沙量较小B黄河进入汛期较早,汛期较短C黄河流量小且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小D长江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价值高考点: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分析: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

8、量少,冬季河流不结冰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水量不大,汛期较短,且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很大解答:解:A、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少,冬季河流不结冰所以长江无结冰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随着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南方的河流先进入汛期,且汛期长所以黄河进入汛期较晚,汛期较短故B不符合题意;C、黄河位于东部季风区,水位的流量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故C不符合题意;D、长江从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这一江段流程超过840千米,落差不足

9、20米,水流平稳,江面开阔,不少河段江面宽度超过10千米,航运价值高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二、综合题:共16分。8(武威)某校学生户外社团计划到如图(某区域等高线图)所示区域开展户外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有团员建议乘车到D地后徒步爬乙山量得该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至少得徒步千米;(2)若团员们要开展攀岩活动,图中ABC三处最适宜的是处;(3)图中小河E的流向是;(4)根据图中相关信息判断,甲山的高度最有可能是;A.650米 B.680米 C.730米 D.810米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

10、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1)已知图上量得距离2厘米,比例尺为1:250000,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得出,实地距离=2250000=500000厘米=5千米;(2)结合图示得知:图中A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B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C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队员想要开展攀岩活动,应该到A处合适;(3)图中有指向

11、标,按指向标来判别方向,图中小河E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流;(4)读图可知,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因此甲山的海拔可能是700800米故答案为:(1)5;(2)A;(3)由西北向东南;(4)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理解答题即可9(武威)读如图“黄土高原部分地区景观图”完成下列要求(1)由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呈现出特点;(2)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地表景观的自然原因;(3)请你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考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分析: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千米2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

12、大厚度超过200米解答:解:(1)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具体措施是大力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故答案为:(1)沟壑纵横;(2)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3)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陡坡种草种树,保护植被缓坡兴修梯田等点评:考查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要理解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