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343237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详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详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详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详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详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详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详细讲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拜师教学设计(详细讲解)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学问、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产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3、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难点: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产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请看黑板,(板书:孔子)谁来谈谈你对孔子的了解?(学生交流)谁还想补充?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名

2、言?(子曰)同学们很善于积累,如果能将名言落实到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那就更了不起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资料袋中对孔子的介绍。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齐读课文题目。课文题目为什么用“拜”师呢?说文解字说:“拜,首至地也。”请带上动作读课文题目。孔子拜谁为师?关于老子,同学们了解什么?(老子名耳,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经对后人影响很大。老子学问渊博。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师:下面我们自由读读课文。注意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读课文,老

3、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随机表扬养成好习惯的学生。2、出示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师:孔子要来收徒了,但同学们必须先闯关,看谁能读准生字词。(1)提示重点字音:迎 等 品 仆。(2)组词竞赛,读准重点词语。(3)重点指导字形。等:横画应长短不一。迎:不要多写撇。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境:右边是“竟”。(4)自主交流: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3、展示朗读。老师听同学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听他们哪里读得好,哪里还不够好,记下来。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一个自然段。你能给这个自

4、然段加个小标题吗?2、学生汇报交流,梳理层次:第1自然段:决意拜师。第2自然段:历尽艰辛。第3自然段:认真求学。第4自然段:受人敬重。3、汇报交流: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解决了哪些问题?4、总结概括: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5、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四、指导书写,总结回顾。1、指导书写:“闻、迎、尘、丘、境”等。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部的写法。2、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3、质疑问难:对于本课你还有什么疑惑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质疑。)第二课时一、小组交流,回顾课文。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朗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大意有了了解,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完成

5、学生活动卡。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3、师:为了进一步了解人物品质,下面让我们共同去品词析句吧!二、品读析文,感悟品质。1、学习第1自然段。(1)指读第1自然段,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孔子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他为什么仍要拜师呢?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2)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的意思。(3)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4)自己再读第1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5)齐读第1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导入:请同学们根据阅读要求用心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1)这一自然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

6、,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结合书上的内容,自己体会词语的意思。(2)读文、勾画、理解、交流。“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和“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几个月后才走到洛阳”进行对比。让学生粗浅地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不同。师:从曲阜到洛阳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在两千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几个月,这一路上他是怎样度过的呢?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师生互动:肚子饿了的时候,孔

7、子困倦的时候,孔子刮风下雨的时候,孔子想象到达洛阳后孔子的样子,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风尘仆仆)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师:如此艰辛,为什么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从中你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3)分角色朗读对话。将“迎候”和“等候”词语变红,引导学生区别这组近义词,说说从人物的对话中能体会出孔子和老子具有怎样的品行。然后带着谦虚有礼的语气齐读对话部分。教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有等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印象?将“等候”和“迎候”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8、出示“你是”指名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读出“纳闷”的语气。课件将“拜访”和“拜见”词语变红,区分“拜访”和“拜见”,说说从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中能感悟到人物怎样的品行。再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动作,展开想象,两人合作进行对话表演。3、学习第3自然段。师:老子是如何传授孔子知识的?孔子又是怎样学习的呢?(1)联系上下文体会“毫无保留”“传授”的意思。(2)说说通过学习这一自然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重点通过“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体会孔子认真求学的态度;通过“毫无保留地传授”体会

9、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请教”是什么意思?“随时请教”呢?对“毫无保留”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4、学习第4自然段。师:通过对第2、3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所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师:后人很佩服学识渊博的孔子和老子,也敬重他们的品行。那么孔子和老子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印象呢?你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启发呢?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孔子和老子是古代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勤学好问,谦虚礼让,诲人不倦,弟子满天下,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佩服。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同学们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走进知识的海洋、文化的宝库。5、再读全文,再感受。三、拓展延伸,走近孔子。1、书上的名言。(1)读一读。(2)背一背。2、小组交流搜集的名言。师:谁能背出孔子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如果能将孔子的名言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3、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4、做一做“孔子书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