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的传统节庆看大岭村的除夕风俗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340504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广州的传统节庆看大岭村的除夕风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广州的传统节庆看大岭村的除夕风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广州的传统节庆看大岭村的除夕风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广州的传统节庆看大岭村的除夕风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广州的传统节庆看大岭村的除夕风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广州的传统节庆看大岭村的除夕风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广州的传统节庆看大岭村的除夕风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广州的老式节庆看大岭村的除夕风俗除夕的由来与传说除夕是广州老式节日中最重大、最热闹的节日,指腊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如果是遇上所谓的“大月”,就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如果是遇上所谓的“小月” 就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有关“除夕”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它捕百兽为食,但是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少时,就会出来猎食人和牲口。百姓们想尽多种措施与这个恶魔作斗争,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腊月之末,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彻夜敲敲打打。“夕”看到这种场景之后,吓到再也不敢出来危害人间了。为了纪念这次胜利,

2、后来每到腊月之末,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这种习俗从此也流传下来,年二十九或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另一种有关“除夕”的传说也很故意思。相传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有一位高大勇猛的武士,名叫方相氏。据说这位武士具有异于常人的功能,可以祛鬼魅、辟通途。当时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为了避免野兽侵害死去的妻子的尸体,请方相氏在夜间执戟防卫,开道护灵。从此之后,本地百姓在举办禳祭的“大傩之仪”时,就请方相氏来主持,用以驱赶鬼魅魍魉,开辟通往平安吉祥之途。不管是哪种传说都寄寓了人们向往吉祥安康的幸福生活,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精神信奉与习俗。“除夕”二字最早浮现于东汉风俗通义:“常以腊除

3、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立凶也。”东汉之后,“除夕”作为岁末年初交替之日的代称,流行于民间,并逐渐沿袭下来。宋代后来,庆祝“除夕”开始成为一件大事,时至今日,“除夕”仍然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除夕来临活动多书香飘溢的大岭村处在广府文化区的中心,深受广府文化的浸染,因而其除夕的习俗总体上沿袭了广府地区的除夕风俗。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领略广州人的为迎接除夕这节庆所做的种种准备功夫。为了迎接除夕的到来,广州百姓可谓是未雨绸缪。广州旧时流传着一首“迎春扫尘歌”:“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掉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

4、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这首民谣是说从腊月二十三谢灶(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块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某些蔗、桔,纸钱等)那天起,广州就“入年关”,家家户户大扫除,室内室外,所有家具、摆设等等,都要认真清洁一番,以便把家里打扫得焕然一新迎接新的一年。可以说,大扫除是广州人除夕之前必不可少的工作,除此之外尚有大量要准备的东西,其中购买年货为重头戏:买鸡、鹅、鸭、鱼肉以及过年备用的干货、零食;添制新衣服;选购年画、春联等,固然还要不忘买桔子盆栽,由于桔寓意吉祥如意。近日走访大岭村时,

5、发现过完年都三个月了但诸多人家的桔子盆栽仍然保存着,可见广州人爱“桔”的情结。广州人对糕点情有独钟,重要在于其寓意“新春步步高”, 大岭村也不例外。古时的有钱人家常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种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目前过年在广州的各个超市、商店也可以买到现成的年糕。除了年糕以外,尚有蛋糕、萝卜糕、伦敦糕、红豆糕、马蹄糕、九层糕等,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寓意招财进宝。由于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因此过年食马蹄糕,有“马不断蹄”、自强不息的寓意。炸“煎堆”也是广州人的一大旧俗,清代民俗学家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记

6、载:“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觉得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但是目前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怕麻烦,过年的时候也不一定会做煎堆。广州人除夕当天的老式习俗广州人过除夕除主体上大体与全国各地相似外,也尚有差别之处。贴春联、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这些习俗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小儿卖懒、迎春花市则是广州地区比较有特色的习俗。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桃符等,大岭村村民对贴春联这一习俗保存完好,每年年三十(小月年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贴上

7、大红春联。涉及贴门神、门对、横批等。横批多写着:“五福临门”,“新春大吉”,“一帆风顺”“出入平安”,“恭喜发财”等等吉利的话语。春联的原形是桃符,传说鬼怕桃木,到了五代时期,蜀主孟旭在桃符上题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正式的春联的开始。由于春联蕴含了避邪驱灾、祈福、祝愿的寓意,因此家家户户都很注重。并且贴春联还是一门不小的学问呢,要是不懂的人往往会闹出笑话。春联贴的位置很讲究,要按体现的意思的贴在相应的地方,例如不能把“丰衣足食”贴在浴室,贴对联的时候要根据字的读音拟定上联和下联,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安康,广州各地区还保存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

8、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何都会望而生畏。有的人家还会贴上年画“福”字,寄寓“福”到。楹联文化寄寓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但愿,是对老式文化的延续也是根植于民众当中的一种信奉。祭祖 祭祖、拜神这些活动在中国各地过除夕时都很盛行。与全国各地同样,在大岭村,除夕祭祖是一件大事,一般都是贴了春联之后,厅堂上挂上祖宗或先人肖像,摆上祭品,祭品一般是白饭、三牲、酒,摆好祭品之后就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一起拜祖先。在中国的乡村地区,各村都会有其供奉的神,除夕之时,人们也不忘了要祭拜这些神明,以保平安、幸福。大岭村特别注重对祖宗的祭拜,这与其浓厚的宗族观念有关。清朝同治年间的番禺县志记载:“俗最重祭

9、,缙绅之家多建祠堂,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宗,族不满百户者,亦有祠数所。置祭田、书田,岁祀外,余给支嗣膏火、应试卷金。清明重九行墓祭礼,二分及冬至则庙祭。即僻境荒村亦有祖厅,昭祀岁时荐新。祭田谓之蒸尝,亦谓尝产,余利表教谓分蒸尝云”。这段文字描述了广州地区宗族文化的盛行,而反映大岭宗族文化遗存的是现存或曾存在于大岭村落中的宗祠建筑。如陈姓的陈氏大宗祠(柳源堂)、陈氏显宗祠、两塘公祠、进士公祠、佑江公祠、近湾公祠、承德祖祠、然默祖祠、南星祖祠等等,可以说大岭村的宗族文化在珠三角具有典型性。除夕对祖宗的祭拜不能仅仅以封建迷信来评判,事实上,这是一种民俗文化、祭祀文化、纲常文化,既

10、寄托了对先人的缅怀也寄寓了将来的美好愿望。团圆饭 祭祖、拜神活动结束后,就是吃团圆饭的时候了。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要准备多种各样的食品。平时远在外面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吃团圆饭,意味着家人团团圆圆。据记录,大岭村至 年全村人口人,有华侨、港澳乡亲215人,由于华侨、港澳乡亲众多,平日远在她乡,因此这顿团圆饭的特别现出其重大的意义。老式的广州人对除夕的团圆饭都非常注重,除夕的团圆饭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并且对菜式十分讲究,饭桌上有鸡、鸭、烧猪等等肉类,还要有鱼,由于鱼寄寓着“年年有余,丰衣足食”。鱼也有讲究,千万不要有 “炒鱿鱼”这道菜。根据广州方言,“炒鱿鱼”是被老板解雇的意思,是个不

11、好的意头。饭后最开心的要数小孩们了,由于这时长辈们就会给孩童、子女分发“压岁钱”,古时的长辈们“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目前则是红包里装着数额或大或小的钱币,古时民间觉得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弹压它们而逢凶化吉,如今长辈分发压岁钱这一寓意或许不再那么浓厚了,但也表达出她们对小辈们的关怀和爱惜。小儿卖懒 在除夕这个特殊的夜晚,广州有一种非常特别的习俗小儿卖懒。卖懒寓意就是把懒卖掉,来年勤快。以往,除夕之夜,广州市家家户户的小孩早早地洗好澡,换上新衣服,每人手提一种红灯笼,拿一种红鸡蛋和一种慈菇,走出家门,沿街边行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

12、十晚,人懒我不懒。”其她小孩看见“卖懒”的小孩来了,就跟在背面,这样大红灯笼的闪闪烛光中摇曳着三五成群的小孩的身影附和着清脆的童谣,是除夕的老羊城一景。对小孩而言,卖懒是一种游戏、一种乐趣。目前这一习俗已经不复存在,只在历史的记忆当中。迎春花市 一说起迎春花市,相信不少广州人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挤”,可谓人山人海,热闹不凡。迎春花市是广州的老式习俗,也是相对于全国各地而言最具特色的风俗。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约成型于清代的中期,每次由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广州人爱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寓意。如桃花寓意“大展鸿图”。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水仙花寓意“花开富贵”,有关水仙花尚有一

13、种美丽的故事,传说,有个卖水仙花的姑娘叫水仙,因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被南越王选进了宫里,深得南越王的宠爱,由于这个姑娘非常喜欢穿水仙花,于是南越王下令宫女们都要戴上水仙花。目前广州每年的每年的迎春花市分在八大区举办,一是越秀区的西湖、教育路;二是东山区的大沙头三马路;三是荔湾区的荔湾北路;四是海珠区的江南西路;五是天河区的体育中心:六是黄埔区的大沙地;七是芳村区的花地;八是白云区的新市大街。迎春花市是广州人民精神文明与民俗文明的一种体现形式,象征吉祥安康的文化老式,深得人民群众的爱慕。开门炮 广州人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彻夜达旦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到了晚上十点钟后来,各家各户开始在厅堂神台前摆上年宵品、罗汉斋、糕品、生菜等。到除夕夜零晨,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人为了“抢炮头”凌晨之前几分钟就开始点燃鞭炮,其她人也不甘示弱,闻声接引,炮声一般要持续几种时辰,全城都被硝烟笼罩。9年代初开始,政府明文严禁燃放鞭炮,但在远离市区的地方,除夕的炮声仍然年年响起。早上你会发现家家户户门前铺满了红纸,真是名符其实的“开年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