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审计报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33790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管理审计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部审计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于客观上普遍存在,发生时具有偶然性和灾害性,因而必须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种类及原因。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如下:1、内部审计机构未能有效保证其组织上、业务上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2、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

2、力的局限性,内审人员普遍具有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与审计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审计人员受专业知识局限、缺乏综合专业的审计知识,判断和识别审计风险的能力较差。3、内部审计方法的影响(1)内部审计方法滞后的影响。目前内审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2)抽样审计误差的影响。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但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样本评价结果,容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4、受外部审计环境的影响。内部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审计难度,使审计人

3、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一些敏感事项涉及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审人员取证难度大,从而面临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较差,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内部审计风险增大。审计业务的每一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素。当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能会由于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或不利条件,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特殊性等原因,使选择的被审计单位风险较高;拟订审计计划时,有计划不充分,而使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审计决策的计划风险;组建审计小组时,有委派人员不胜任工作而导致的风险;收集审计证据时,有收集不到足够有力的证据的风险;编制审计报告时,有审计意见不当的报告风险;出具审计报告之后,还有期后事项对审计结论影

4、响的风险等等,不一而足。每种风险都是多因素的结合,不仅仅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正因为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执业过程,因此要进行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二、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1、保证内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业务上实质性独立。内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必须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设置专职的审计人员,不参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直接承担经营责任;在领导关系选择上要提高内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与财会工作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避免一人既分管财会工作,又

5、领导审计工作;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报告。2、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工作。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工程、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知识,通晓财政经济法规,还要对被审单位、部门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3、强化风险意识,更新现行内部审计技术,确立以制度遵守性测试为基础的风险基础审计。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内部审

6、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审人员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和方法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在审计方法上引进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实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来控制审计风险。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一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

7、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一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领导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三、我公司在审计风险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1、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的审计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逐年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不断更新其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提高审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分析、判断、预测能力,造就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内审工作队伍,以期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3、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审计,尽量减少影响审

8、计结果的各种人为的因素。4、按照相关制度,积极参加省公司和集团公司举办的内部精品审计项目评审活动,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尽量把审计项目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篇二:企业风险管理和审计摘 要论文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国内部分学者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以coso2004年9月制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理论基础,以某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内部审计方法和程序对某集团风险管理要素进行审计分析和评价,对风险管理理论如何在集团企业实践运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逐步建立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驾护航。论文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案例研究

9、目录1. 企业风险理论.(3)1. 1企业风险管理定义?(3)1. 2风险分类?(3)1. 3风险管理的内容?(3)2. 风险管理审计.(4)21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3)3. 2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4)4. 2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4)5. 基于企业风险管理和审计的案例分析(4)6. 1企业简介?(5)7. 2公司风险管理和审计评价程序及结论?(6)8. 总结.(7)9. 参考文献.(9)10. 谢辞(10)论企业风险管理要和审计一、企业风险理论(一)企业风险管理定义(1)企业风险理论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

10、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2)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二)风险分类风险分类按照风险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1)企业外部风险包括:顾客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等;(2)企业内部风险包括:产品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等。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企业风险评估,主要评估企业内部风险,兼顾企业外部风险。(三)风险管理的意义风险管理的意义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

11、行管理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四)风险管理的内容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风险识别、企业风险衡量和企业风险处理三个方面。 企业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明确企业风险的存在,并找到主要的风险因素,为后面的风险度量和风险决策奠定基础。在风险识别之后必须进行企业风险衡量,以便确定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它其实就是运用一定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企业风险处理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概率的企业内外部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或方

12、法,使风险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降到最小限度。二、风险管理审计(一)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风险管理审计是指胜任的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对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程序、风险反应、管理制度及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过程。风险管理审计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组织价值。审计目标是回答“通过审计要证明什么”的理论问题,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工作的指南,也是审查和评价审计内容所期望达到的境地和最终结果。审计目标体系由总目标、一般目标和项目目标构建。(二)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审计内容是回答“审计什么”的问题。根据erm框架中的要素,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1. 风险管理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

13、要包括风险管理开发阶段所制订的风险管理框架结构的内容;风险管理试探阶段所实施风险管理框架结构的内容;风险管理回顾阶段所丰富并增强风险管理框架结构的内容;风险管理展开阶段所推广并实施风险管理框架的情况;风险管理支持阶段所需要提供的各种基础组织以及服务。2. 风险反应的周密性和可行性,主要包括风险反应计划的周密性(如有否考虑风险的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减少性、可接受性);风险应对策略的可行性(如是否采取了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3. 风险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和完善性,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是否经过充分论证);风险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如考核评价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否健全)

14、。4. 风险管理机制的结构性和尽责性,主要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全员风险管理的情况。 (三)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1. 审计规划阶段,包括选定被审计对象和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被审计对象选定工作包括识别被审计对象的策略、识别潜在被审计对象和排列被审计对象的顺序。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包括制订财务风险管理、生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会计风险管理、人事风险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位置和背景。2. 审计测评阶段,包括风险的分析、评估和监控。(1)分析风险。审计人员应对风险迹象进行深入了解、描述和记录,并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发生频率进行分类。风险可能性分析结果一般有“很少的”、“不太可能的”、“可能的”、“很可能”、“基本确定”等类别,风险发生频率分析结果一般可分为“高频率、高损害风险”,“高频率、低损害风险”,“低频率、低损害风险”,“低频率、高损害风险”等类别。(2)评估风险。审计人员应分析风险的成因及其影响,并确定风险程度及等级。风险程度一般分为“极高”、“高”、“中等”、“低”和“极低”等级别。风险概率用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百分比表示,风险量风险概率风险损失量。(3)监控风险。审计人员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进行跟踪检查。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