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副肿瘤性皮肤病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33753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5 副肿瘤性皮肤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15 副肿瘤性皮肤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15 副肿瘤性皮肤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15 副肿瘤性皮肤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 副肿瘤性皮肤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5 副肿瘤性皮肤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副肿瘤性皮肤病副肿瘤性皮肤病(Paraneoplastic dermatoses, PND)是指从皮肤病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 中能发现病人体内可能存在有某些恶性肿瘤,皮疹往往与内脏恶性肿瘤的病程相平行。皮损 的出现可能使伴发的恶性肿瘤得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PN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 与肿瘤的生物活性激素或生长因子的产生和减少有关,或由于肿瘤诱发的的宿主免疫反应引 起2。本文选择了 16 种与内脏恶性肿瘤有关的皮肤病作介绍,由于皮肤科医生对这些疾病 的临床表现较为熟悉,故本文重点叙述各种PND的历史及伴发肿瘤上。1、恶性黑棘皮病(malignant acanthosis nigricans)

2、合并恶性肿瘤的黑棘皮病称为恶性黑棘皮病,是由Pollitzer和Janovsky于1890年报告, 多突然发生,80%病人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且皮损迅速扩展。临床主要表现为腋下、阴股部等处的色素过度性天鹅绒乳头瘤病改变。最常合并的恶性肿 瘤是腺癌, 7090%位于腹腔内,其中50%60%是在胃部 ;其他肿瘤发生的部位包括子宫、 肺、乳房、卵巢和肝脏。黑棘皮病与肿瘤同时发生者占60%,有 20%在肿瘤发生前出现, 其余则在肿瘤发生后出现。本病与良性型黑棘皮病相比,发生迟,发病快,皮损经过往往与 肿瘤紧密相关。2、获得性鱼鳞病(acquired ichthyosis) 临床表现为四肢伸侧和躯干表

3、皮弥漫性菱形鳞屑损害的鱼鳞病,一般属先天性,当较迟出现鱼鳞病样皮疹时称为获得性鱼鳞病,它常合并某些系统性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本型鱼 鳞病合并的恶性肿瘤中 7080%为何杰金淋巴瘤,其他有非何杰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白血病和实质性肿瘤。其经过与肿瘤常常是相平行的。3、牛肚掌( tripe palms)1963年Breathnach等首先记述了 1例病人的手掌似牛前肠发皱的表面。1977年Clarke正 式提出了牛肚掌这一名称,其后有“掌棘皮病”、“掌角化瘤”、“掌角化过度”和“掌黑棘皮 病”等不同的病名,有些学者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仅为黑棘皮病的掌上表现,但 牛肚掌能发生在无黑棘皮

4、病的病人中。本病发病年龄较大。临床表现为掌部皮肤增厚,伴皮 脊隆起,有多皱的天鹅绒样表面与牛前肠相似。本病可单独存在或与黑棘皮病并存。90%以上的病人合并有恶性肿瘤,主要是伴发肺癌,其次是胃癌,上述两种癌占本病患者 恶性变的半数以上(但当病人同时有牛肚掌和黑棘皮病时,则最常伴发的是胃癌),此外,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约占 1/5,乳房癌和头颈部肿瘤亦有发生,星形细胞瘤、黑素瘤、非何杰 金淋巴瘤及胰腺癌也有个案报告,本病可以出现在肿瘤发生之前,但多数(约2/3 )患者是 与肿瘤同时发生的。4、Leser-Trelat 征(Leser-Trelat sign)本病以全身多发性脂溢性角化合并恶性肿瘤为特

5、征,由德国的Leser和法国的Trelat各自 在 1890 年报告。临床表现为脂溢性角化皮损的数目和大小均突然增加,并可有疣状改变及 糜烂,伴瘙痒。约 20%病人合并有黑棘皮病,故认为这两种有相似的发病机制,即与原发 性肿瘤产生的转化性生长因子-a (transtorming growth factor- a )有关。本病主要见于老年人中。在合并的肿瘤中, 1/3 为胃肠道腺癌, 1/4 为淋巴增殖性疾病, 但妊娠和一些良性肿瘤也可与本病有关。Leser-Trelat征可在诊断癌肿前5个月到确诊后9.8个月之间发生,其经过往往与肿瘤不 相一致。5、副肿瘤性肢端角化(acrokeratosis

6、 paraneoplastica)1965年Bazex首先报告了 1名男性病人患梨状隐窝部癌肿并伴四肢鳞屑性红斑损害,故 又称Bazex综合征。据对93例病人的分析,89例为男性,4例为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60 岁和70岁,仅有1例40岁。本病的临床表现为肢端部的红色斑块和角化鳞屑性损害。每例都伴有恶性肿瘤。最常见的 为咽、喉、食道和肺的鳞癌。约60%的病例先于肿瘤发生, 20%病例皮损与内脏肿瘤同时出 现,其他的病例则在肿瘤发现后再诊断为本病,皮损与肿瘤的演变往往相平行,随着肿瘤经 治疗后获缓解,皮损也可以消退。6、皮肌炎(dermatomyositis)皮肌炎有较特征性的皮疹,即眶周暗紫红

7、色水肿性红斑和指节背部的Gottron丘疹。1916 年Sretz首先报告了 1例皮肌炎病人伴发胃癌,同年Kankeleit报告另1例合并乳腺癌。现据 统计,约 2530%的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相关,称为副肿瘤性皮肌炎,肿瘤的发生率随年龄而 增加,多见于5060岁的患者。常见的伴发肿瘤有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胃癌、肺癌、 恶性淋巴瘤、肝癌、前列腺癌、肾癌、白血病等,国内皮肌炎伴发鼻咽癌的报告据多。女性 患者如皮肤有水疱和大疱则高度提示存在卵巢癌的可能性。特发性皮肌炎女性比男性多见,但副肿瘤性皮肌炎的性别偏向尚存在争议,皮疹常在肿瘤 出现前或与肿瘤同时发生(大多数肿瘤能在皮肌炎发病的1 年内确诊)

8、;治疗肿瘤能导致皮 疹消退,而皮疹再现能预示肿瘤的复发。7、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本病是天疱疮中罕见的一种变型,表现为皮肤和粘膜多形性损害,除红斑和糜烂外,还有 水疱和松解性大疱,尼氏征阳性。1990年由Anhalt等首先报告,可合并良性和恶性淋巴增 殖性疾病,死亡率很高。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777岁)。其伴发的肿瘤常为淋巴增殖性疾 病,最常伴发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42%),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Castleman病(巨 大淋巴结增生)次之(但国内报道的病例以伴发Castleman病为最多)。约在一半病例中,肿瘤在皮疹出现前即已确诊。当伴良性肿

9、瘤(如Castleman病)时,大 多数病人的皮损在切除肿瘤后可消退,但当伴恶性肿瘤时,则不会有平行的经过,预后不佳。8、匐行性回状红斑( erythema gyratum repens)本病表现为躯干、四肢近端匐形性稍高起皮面的红斑,一层层呈波纹状,并离心性扩大的 皮损。1952年首先由Gammel报道,该例病人伴有乳腺癌。男女之比为2 : 1,平均发病年 龄为 63 岁。本病是最特异性的副肿瘤性皮病之一, 80%病例伴有恶性肿瘤,以支气管癌为最常见 (32%),其次为食道癌 。其他伴发的癌肿有乳腺、子宫、膀胱、宫颈、前列腺和上消化道 癌肿以及多发性骨髓瘤。80%病例的皮疹在肿瘤诊断前出现(

10、最长达21 个月),也可同时发生或在肿瘤确诊后发生, 皮疹和瘙痒往往与肿瘤的经过相一致,肿瘤经治疗后皮疹常可消退。9、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necrolytic migratory erythema)本病1942年由Becker首先描述,是由于继发于胰a细胞肿瘤(胰高血糖素瘤)或由于锌、 必须脂肪酸和氨基酸缺乏而致的高血糖素水平增高、分解代谢增加所引起。临床表现为面部、 腹部、股部、肛周和口周环状的游走性红斑、表面糜烂,并有漆片样结痂,呈离心性扩大。 好发年龄为 5060 岁(1984 岁),本病绝大多数伴有胰高糖素瘤,极少数无此种肿瘤存在 而代之以慢性肝病或小肠绒毛萎缩性吸收不良。本病可以是

11、胰高糖素瘤早期或晚期的表现, 虽然外科切除或化疗可减轻皮疹,但其经过与肿瘤的变化并不一致。10、Sweet 综合征(Sweet syndrome)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1964 年由 Sweet 首先描述,表现为面颈部、四肢触痛性红 色斑块和结节,伴发热和末梢血中性白细胞增多。可分为经典型、合并肿瘤型和药源型,约 1/5 的病例伴发有肿瘤。特发性Sweet综合征在女性多见,而与肿瘤相关者则无性别差异,后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52岁。合并的肿瘤大多为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中 85%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和淋巴瘤;而在其 他合并的实质性肿瘤中,主要为泌尿生殖道的肿瘤。约2/3的病例皮疹在癌症确诊前发

12、生,而其中约40%在皮疹出现后的1个月内确诊为癌肿。 不顾肿瘤的变化如何,皮损在内用糖皮质激素后症状和体征可很快消退。11、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本病为一种少见的发病机制不明的溃疡性疾病,经典的皮损为边缘不清楚、周围绕以红晕、 呈潜行性破坏,基底有脓性分泌物的溃疡。1916 年由 Brocq 首先报告,可分为经典型和非 经典型,前者可合并炎症性肠病,后者常伴发血液病或恶性肿瘤。本病好发于成人,平均发 病年龄为44.652.2岁,女性较男性多见。有7%的病人伴发恶性肿瘤,而在非经典病人中,合并血液病或恶性肿瘤者高达27%,最 常见的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其次为多发性

13、骨髓瘤,少数也可伴发实质性肿瘤。12、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m ullticentric reticulohistiocytosis)1937年Weber等首先报告了本病,表现为手、面部淡红色或棕色的丘疹和结节,伴对称 性关节病变。1969年Barrow等提出本病与恶性肿瘤相关。大约80%的病人为白种人,男 女之比为1 : 1.853,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686岁)。有2025%的病人合并恶性肿瘤, 包括血液病,乳腺、卵巢、胃和宫颈的癌肿。本病的经过不能预测,与肿瘤的演变不相平行。13、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necrobiotic xanthogranuloma)1980年Kossar

14、d等首先描述了 8例病人在眶周和躯干部有多发性黄瘤样斑块和皮下结节, 组织病理检查显示为黄色肉芽肿病和渐进性坏死,所有病人均合并有异常蛋白血症。本病病 因不明,平均发病年龄为5456岁(1785岁)。本病可伴发血液和淋巴增殖性疾病,80%为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常为IgG),恶性 病变包括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呈慢性进行 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在本病皮疹出现后许多年才发生。14、硬化性粘液性水肿(scleromyxedema)又称播散性粘液水肿性苔藓,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纤维粘蛋白沉积性疾病,由Dubreuilh在 1906 年首先报告,特征为泛发性苔藓样

15、发疹,伴硬化、粘蛋白沉积、成纤维细胞增殖,单 克隆丙球蛋白病和无甲状腺疾病,好发于3050岁,无性别差异。大约80%病人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最常见为IgG-入型,病人可伴有多发性骨髓瘤, Waldenstrom 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及白血病,也有认为其合并恶性肿瘤 是医源性的(继发于马利兰治疗)后13 。本病经过慢性和进行性,皮疹往往在系统受累前 出现。15、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primary sye temic amyloidosis)淀粉样变性1854年首先由Virchow命名,为一组局灶性或全身性原纤维蛋白在细胞外沉 积的疾病。可分为皮肤淀粉样变性和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16、两型,而后者又可分为家族遗传性、 继发性、原发性系统性和骨髓瘤相关性等类型,后两者可合称为与免疫细胞异常相关型。在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人中,40%有皮肤受累,发生原因是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血管壁所致。 最常见的是瘀斑和紫癜及蜡样、光滑、非瘙痒性的结节和斑块,好发于眼睑、鼻唇沟及皱襞 部位,并有巨舌。在原发性和骨髓瘤相关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人中,男性稍多,发病平均年龄为65岁;约 1316%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人可伴发多发性骨髓瘤,少数也可伴发内分泌肿瘤;骨 髓瘤相关性淀粉样变预后差,平均存活时间1年。16、获得性毳毛增多症(hyper trichosis lanuginose acquisi ta)又名恶性毳毛(malignantdown),表现为面部、躯干和腋下柔软、绒毛状、非色素性的毳 毛。1865年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