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患沟通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33740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医患沟通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儿科医患沟通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医患沟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医患沟通(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科医患沟通一、儿科疾病特征和患者身心特点(一)疾病特征1 起病急,临床表现不典型年幼儿患感染性疾病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缺乏局限能力,容易发 展成为败血症,原发感染灶反而不易被发现。儿童患急性传染病时,常起病急、 来势凶,并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毒性脑病。儿童,特别 是婴幼儿患急性肺炎常易并发心力衰竭;婴幼儿患腹泻病时易发生水、电解质紊 乱;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易并发循环衰竭,以致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危及生命。新生儿及体弱 儿严重感染时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反应低下,而无典型

2、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而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易造成漏 诊。2 病情易反复且变化多端 小儿处于不断生长的过程中,生命力旺盛,组织的修复能力强,患病时虽 然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但只要诊断及时、处理得当,不少病情很重的患儿, 经及时诊断、治疗后迅速转危为安,直至痊愈;也有某些病儿特别是新生儿、体 弱儿,虽然起病时较轻,但由于病原体毒力较强、自身抵抗力较弱等原因,病情 骤然加重,甚至突然死亡。3各年龄阶段儿童患病种类不同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均各有其特点, 他们的患病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相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病 因也各

3、不相同。以小儿惊厥为例,不同年龄阶段发病原因不同:新生儿期多与产 伤、窒息、颅内出血或先天异常有关;6 个月以内应考虑有无婴儿手足搐搦症或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 个月至 3 岁以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性大;3 岁以上年长儿,如无热惊厥则以癫痫为多见。又如 13岁的小儿容易患水痘、猩 红热等传染性疾病,很少患风湿热;而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风湿热、急性肾炎、过敏性紫癜等)就相对多见了。4 与成人疾病种类有很大不同儿童一般以急性感染性疾病、先天性或遗传代谢性疾病为多见;这些病 在成人则少见。例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小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多见,成人则 以冠心病多见;肿瘤中小儿多

4、见急性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等,而成人则以肺癌、 鼻咽癌、食管癌等多见。5 小儿对致病因素所致的病理反应与成人不同 由于小儿发育不够成熟,所接触的病原体种类较少,对病原体的反应往 往与成人迥异,如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婴儿的病理变化常表现为支气管 肺炎,而年长儿与成人则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患佝偻病,而 成人则患骨软化症。6免疫系统功能未完善,防御疾病能力差 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系统、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因子等免疫功能随年龄 增长而完善,各器官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较差,白细胞吞噬 能力等也较低,其他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调理素等活性较低,因而抵抗 力及防御疾病能

5、力差。由于母体 IgM 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 IgM 量很低,易 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婴幼儿体内 IgA 特别是分泌型 IgA 水平较低,易患消化 道及呼吸道感染。(二)患儿及家长身心特点1患儿的身心特点(1)自我表达能力差:婴幼儿患病不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其不适和要求,有 时年长儿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自我表达病情,常靠家长代述,因此,家长对病情 的陈述往往是病史的关键部分,但其可靠性差异很大。如婴幼儿腹泻后,其大便 的次数、性质、持续的时间、其它伴随症状等均由母亲或家人一一告诉医生。又 如有的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腹痛不能准确地讲清楚疼痛部位。(2)情感控制能力低:儿童病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随诊疗

6、情景而迅速变化。 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认识事物时常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变化快,情感控制能力较 成人明显低下。尤其是 3 岁以下儿童,更是缺乏理解能力及对因果关系的判断辨 别能力,缺乏对情感控制的能力。如婴幼儿患者在候诊时,一旦被抱上诊疗床, 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往往马上精神紧张、哭闹不安。(3)对疾病的耐受力低,反应性强:3 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处于生长发 育初期,其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强,容易泛化。由于不能 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向大人倾诉,稍有不适和疼痛,就表现出烦躁和哭闹不 安。如婴儿生病时,表现为长时间的啼哭,并且不吃不喝,一般措施不能使哭闹 停止。(4)患病后心理变化大

7、:患儿常常表现出恐惧、愤怒、惊骇、烦闷、不安 等情感,有的病儿甚至发生夜惊、尿床等现象。学龄期儿童患病后常常会考虑到 学习和功课,表现出抑郁、沉默、孤独、不快、饮食不佳、睡眠不宁等。害怕打 针、吃药,害怕与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接触。尤其是有过看病、吃药、打针体验 的患儿,面对医务人员会害怕而哭,面对打针、吃药更会产生莫名的紧张或恐惧, 在复诊时,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5)检查及治疗时不易合作:儿童注意力相对不集中、转移较快,容易被 外界事物所吸引。有些孩子生性好动,医务人员询问病史时常很难控制与他们的 谈话,做体格检查、治疗时部分患儿表现出不合作。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有足够 的耐心,有时甚至需反复

8、多次才能获得正确的检查结果。(6)自尊心强与心理承受能力的不相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独立 性和主动性也逐渐增强,学龄期儿童患病后不愿别人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喜欢 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时会表现出勇敢、合作、忍耐、肯吃苦、无所畏惧的气概, 对限制自己活动的要求有抵触和反抗情绪。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特 别是在疾病和治疗所产生的痛苦面前常常会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并且缺乏应 对能力。(7)患病后依恋及依赖性增强:小儿一旦得了病,就诊时几乎都由父母或 其他家属陪同前来。住院期间离开了家庭,脱离学校、社会环境,病儿(尤其是 独生子女)突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会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对家属

9、的 依恋及依赖性增强。2 家长的身心特点(1)焦虑和紧张(anxiety and tension):家长普遍对疾病缺乏认识,医疗 知识知之甚少,一旦孩子患病,家长就会非常担忧。目前在我国,儿童患者大多 是独生子女,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孩子患病后,父母的紧张、焦虑就在所难 免。对于住院患儿的家长更是如此,他们除了要为孩子的健康担忧外,还会由环 境的陌生感而产生紧张和焦虑,同时对于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一些侵袭性的检查、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以及住院后加重的经济负担等等产生的担忧也会接踵而 来。(2)家长对患儿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尊老爱幼”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 德,由于孩子的年幼无知,缺乏对自身的保护,

10、在现实生活中,“尊老爱幼”的 天平往往又会更多地向孩子“倾斜”。孩子一旦患病家长会过分的照顾和溺爱, 甚至夸大病情,以期医生的重视,这样,非但不利于孩子疾病的诊治,而且对于 一些慢性病患儿以后的教育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3)家长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 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往往认为孩子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 子有欠疚感,或迁怒于某个家庭成员,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 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 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 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此时,

11、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4)怀疑和不信任:家长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 等千差万别,部分家长对疾病的不了解从而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 医护进行治疗;对部分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 引起的不满,进而演化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对医院医疗设施和治 疗环境造成的治疗能力和条件的局限的不理解等等,在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影响 下,往往造成家长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过分挑剔。此时医务人员对他们及时沟通 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三)社会因素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是指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 境中那些引发疾病

12、的“原因的根源”,包括贫穷、歧视、缺医少药等。根据卫生 组织的研究,当今时代,社会因素越来越决定了人类的健康。就社会因素之一的 贫困问题来说,最贫穷国家的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30%,而发达国家则仅为 0.3%。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是引起儿童传染性疾病及营养疾患的直接原因。而营养 过剩引起的营养性疾病及意外事故,则是发达国家影响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社 会经济状况也间接通过影响文化教育水平卫生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水 平。1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1)家庭结构与类型: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报道发现,健全和谐的核心家 庭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和睦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无明显弊端。而破裂 家庭、父母常常

13、争吵的不和谐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均明显不 利,儿童出现躯体疾病及心理障碍者均较高。(2)父母的文化、经济条件及性格行为:1)父母文化水平,特别是母亲的 文化水平对儿童身心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只要不是极度贫困的家庭,由 于其他条件的相互影响,经济水平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影响没有明显差异。2)父 母的性格行为对儿童影响极大,如过于冷淡、忽视或粗暴的家庭环境,常常忽视 了儿童的躯体疾病,也对儿童心理发育造成严重的扭曲,易于出现孤独、冷漠、 粗暴、说谎、离家出走等不良性格。而过分溺爱,会使儿童出现多种心身症状, 如无病呻吟、依赖、脆弱、任性霸道等问题。3)家庭及夫妻关系是否和谐 父 母

14、对子女教养态度是否一致,家庭成员、夫妻及亲子间关系是否协调等,均会影 响儿童的身心发育。2学校与儿童身心健康学校是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度过的重要场所,也是塑造身心健康(physical and men tal heal th)人材的重要摇篮,纵观历史及现代、国内与国外,学校对儿 童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老师的教学方法、同学 和伙伴的关系等等。老师的学生若能在学校接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这可以 为以后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的谆谆教导, 民主管理作风,会让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同样,同龄人之间相互的 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这些都不同程度地

15、影响着儿童日后地身心发展。二、医患沟通的途径和趋势常言道: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所接触病 儿也各不相同,其家庭背景也千差万别,千篇一律地对待患儿及其家长显然是行 不通的。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儿童患者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 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一)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育不一,因此在患病时的反应也不一样,医务人 员要依据各年龄段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 系。同时还必须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新生儿期易哭闹,医务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患者时,应动作轻巧、敏捷、熟练, 以减少刺激,并用语言

16、和抚触等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婴儿患者有需要爱抚和用形体表达喜悦、愤怒、惊骇等情绪,婴儿住院后, 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其缺乏安全感,常常表现出恐惧、孤独、抑郁 和分离性焦虑。医务人员在接触婴儿患者时说话要语气温和,动作轻柔,予以爱 抚和亲近,与患儿建立感情,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内心恐惧感。学龄前期儿童患者有依恋家庭的情绪,疾病痛苦可引起患儿抑郁(depress)、 焦虑(anxie ty)、恐惧(fear),疾病的刺激和打击,可使幼儿患者出现退缩行为 (withdrawal behavior),曾经获得的行走、控制排便、自己进餐等技能可暂时 丧失,医务人员要给予他们耐心细致周到的关怀和呵护,对住院病儿要多加关心, 亲近他们,允许他们携带自己喜爱的玩具和物品,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变化。学龄期患者,可引起内心情绪波动,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悲观、自责等 心理,出现对抗、挑剔、任性、不遵医嘱和攻击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