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337312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谖客孟尝君》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4. 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又是文学

2、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二、历史散文简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

3、新的高峰。三、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得33篇,定名战国策。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

4、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四、背景介绍 (一)战国养士之风 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出现了“士”这一最活跃的阶层。由于天下大乱,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王和贵族等领主势力受到削弱,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拥护者和谋画者,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蔚然成风。所养之士又称门客、宾客、门人、食客等。“士”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定阶层,构成成分极为复杂,有策士、侠士、隐士等。他们中的佼佼者,或逞舌辩游说诸侯,出谋划策;或凭才智托身权要,排忧解难;或恃武力横行天下,除暴安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中,发挥

5、了比较特殊的作用。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这些士的各种活动。(二)“四公子”简介在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都各养士数千,号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齐国人,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养士数千人,担任齐相,是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死后灭族。相关故事: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百年孟尝店,千里客来投”等。平原君:赵国人,赵胜,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门客三千。其侄继位为赵孝成王。其位代传,直至赵国灭亡。相关故事:毛遂自荐 春申君:楚国人,黄歇(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以黄为姓)。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封于吴,号春申君。相关故

6、事:上海别称申城及黄浦江之得名,松江春申村。 信陵君:魏国人,魏无忌,魏安嫠王异母弟。孟尝君让于相位,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故号信陵君。相关故事:窃符救赵。 (三)“士”的分类及其地位1、武士(国家的武装力量、侠士、力士)2、文士(道德型、智慧型、隐士)“士”的重要地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士贵耳,王者不贵”;“所在国重,所去国轻”;争士手段:官、爵、禄、奖、养“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五、课文分析 (一)串讲(二)人物形象分析: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共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1、孟尝君:是轻财好施、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形象。当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

7、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非常的宽容大度。孟尝君说:“食之,比门下之客。(按照门下有吃鱼资格的客人对待)”“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按照出门有资格乘车的食客对待)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派人供应冯谖老母饮食、用度),无使乏(缺乏)。当他得知冯谖能为他到自己的封地收债时,他又非常谦恭礼让,对未及时发现冯谖是个贤才,并未及时重用冯谖表示歉意请而见之,谢曰(请冯谖来相见,道歉说):“文倦于事(我被事务搞得精疲力竭),愦于忧(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而懧(懦)愚,沈(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加之我平庸无能,整天沉溺国家大事之中,以致得罪了您)当冯

8、谖收债为其已市义而归之时,孟尝君虽然不高兴孟尝君不说(“悦”),曰:“诺,先生休矣!”但仍不失君子风度,并未因损失巨大财富而暴跳如雷,既然事已至此,他也只好作罢。一个宽怀大度、极富涵养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2、冯谖: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形象。冯谖虽因“贫乏不能自存”,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但他并不自卑自贱,只满足于下等门客的待遇,而是恃才自信,恃才自信表现于三次弹铗而歌,感叹自己所受待遇不公。冯谖在享受到了最上等的生活待遇之后,开始回报孟尝君的知遇之恩。知恩图报表现于主动在文告上署名要为孟尝君到薛邑收债,正式开始了辅佐孟尝君的政治活动。深谋远虑表现在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向孟

9、尝君献上了“凿三窟”之计:第一“窟”就是焚券市义;第二“窟”就是谋复相位。他游说梁王,为孟尝君提高了声望,使得齐国“君臣恐惧”,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第三“窟”就是立庙于薛。宗庙在封建社会是国家政权的标志。冯谖帮助孟尝君在薛邑立了宗庙,这就意味着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不可动摇。而且,薛邑既有齐国先王的宗庙,齐王必然要派兵护守,这也就使孟尝君的封地不致遭受他国的侵扰。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在他为孟尝君营建“三窟”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群体形象: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门客这一群人看孟尝君的脸色行事,见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用下等门客的待遇

10、招待冯谖。当冯谖弹铗而歌,要求生活待遇的时候,这一群目光短浅的人对冯谖的感情也就由最初的轻视发展到厌恶的情绪“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他们只简单地以为冯谖是个“贪而不知足”的人,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所描绘的三类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三)、 冯谖与孟尝君形象的现实意义冯谖能脱颖而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内因,自己首先要炼就过硬的甚至是超常的本领;然后要具备坚强的自信力,该出手时就出手,不避自荐;做事要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二是外因,即有识才的孟尝君。孟不听对冯谖的贬抑,不恼冯谖的要待遇,而是慧眼独具,礼贤下士,使“士为知己者死”,这是

11、可贵的领导才能。并且能放手用人,不指手画脚,从而给人才以创造发挥的天地。这些对当今人才的培养都是很好的启示。(四)艺术特色1、“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本文最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曲折多致、引人入胜且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首先是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冯谖故意藏才不露的试探和由此受到的轻视。后文却急转直下,揭示出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才华。例如:开篇采用铺垫手法,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论理冯谖应该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个“贪而不知足”的小人。文章用抑笔在

12、进行了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马上扬起一笔,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逐一展示了冯谖的卓越不凡的见识和才能。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在孟尝君被齐王贬回封地薛邑之后,冯谖便开始为孟尝君“复凿二窟”。他首先“西游于梁”,游说梁王,为孟尝君提高了声望,使得齐国“君臣恐惧”,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这时,冯谖又告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为孟尝君具体营就第三“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入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2、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细节来刻画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性格,如“收债于薛

13、”、“经营三窟”的情节。3、在全篇中,冯谖和孟尝君的性格同是富于发展变化,也同是由隐而彰的。但冯谖是由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的,其才能的展现和信任的获得,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孟尝君对冯谖的认识和信任,则是始而轻视而留有余地,继而重视(收债)而又存疑(不悦),终而折服而言听计从,是随着自己得势、失势,再大得势这种起伏之势而曲线波动的。故二人性格的发展变化情势,其同者形成互相衬托,其异者则构成彼此对比。正是在这种衬托对比中,生动微妙地展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心态和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六、补充 鸡鸣狗盗的故事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

14、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

15、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逃离秦国之后那些上等食客都很汗颜,孟尝君本人也非常感叹,说要不是鸡鸣狗盗之徒则自己必将命丧秦国。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