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33578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语文试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试题8班级: 姓名: 分数: 书写(3分)请将下边的句子写在书写格子内。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阅读(57分)一、阅读下列关于“读书”的古诗文,然后答题(共5小题,计11分)材料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材料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材料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材料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请解释材料1中加线句子的意思。(2分)2、揣摩材料2

2、中加线诗句的含义,请你再另写一句与此意思相同的古诗名句。(2分)3、分别解释材料3中“浅”“躬”两个字的意思。(2分)4、材料4的四句诗从字面上看写的都是自然景观,但作者却将诗题命为“观书有感”,你觉得这是文不对题么?说说你的理解。(3分)5、后三则材料的作者颜真卿、陆游、朱熹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如果要将他们分成两类来介绍,你会怎么分?说说你的理由。(2分)二、阅读下文,然后答题。(本题共7小题,计19分)杨 柳(节选)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有缘。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了株大

3、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荚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4、。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象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平合美丽的春光十分和协的缘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

5、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东君的势力而拚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而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上的杨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处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 1、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第段中加点的2个字的意思。(2分) 2、第段加线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2分) 3、作者对杨柳似乎怀着特别的偏爱,原因是_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第段和第段各有一个“贱”字,请结合作品内容,解说它们在这两处的具

6、体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5、文中的杨柳能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哪类人?请用两个词概括这类人的特点。(2分) 6、自古以来,杨柳就是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你还记得哪些包含“杨柳”二字的诗句?请将它们写出来(至少两句),并注明作者。(4分) 7、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草或树木,按下列句式,描写其形态,揭示其精神品质。(3分) 我爱_,爱其形:_;更爱其神:_。三、阅读下文,然后答题。本题共6小题,计14分)读书的艺术(节选) 林语堂 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帚竹。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是说,读书可以使人_,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

7、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长学识”,因为当他开始想要增长学识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这种人总是自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读莎士比亚,我一定要读索福格尔,我一定要读读伊里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这样我便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了。”我可以确定这种人是决不会有学问的。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毕好象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无论何人,凡带着一种勉强的感觉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样的例行公事式的读书,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 A )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

8、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 B )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可憎”,不是指容貌上的丑陋丑陋的险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 C )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脑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进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

9、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如果一个读者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1、请为第段中两个加点的“的”字注音。(2分) 2、请将“可是”、“而是”、“才是三个词正确地填到文中A、B、C三处。(2分)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在第段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2分)。4、请从第段中另找一个词替换“我们只觉得那个头脑中有

10、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中的“思念”。(1分)5、苏东坡一生最崇拜的人物是陶渊明。他曾做过一件卓绝的事情:步陶渊明诗集的韵,写出整篇的诗来。在这些和陶诗后,他说自己是陶渊明转世的。在你多年的阅读中,是否也有一位你最崇拜的作家呢?请列举出他的一部作品,并说说你崇拜他的理由。至少50个字(4分) 6、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3分) 四、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13分揭开A之谜(节选)您见过A吗?这是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说它是动物吧!在虫的头部却长出了一株小草,每逢大地回春、万

11、物复苏之时,此草迅速生长钻出地面。尽管它没有繁盛的枝叶,也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只是一根紫红色的小棒,却能亭亭玉立在崇山峻岭的植物群落之中,迎风招展,楚楚动人,这样为它传奇式的身世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医药学家为了揭开A之谜,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行实地考察与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它竟是一桩“真菌杀虫、冒名顶替的谋杀案”。原来,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四五千米的高山雪线和峡谷地带,昼夜温差大、冰土时间长,生活着一种抵御严寒极强的昆虫,名叫虫蝙蝠蛾 。它的身上长满花斑,乍看酷似美丽的蝴蝶,每逢春暖花开季节,它们翩翩起舞,寻找配偶,雌蛾产卵土中后悄然死去。虫卵经过一个月左右,蜕皮变成幼虫,

12、为了取食和活动的需要而营造了深约20厘米的隧道,以后长得又白又胖在冰土层中越冬。此时一种真菌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飞扬,纷纷撒落在地上,随雨水渗至土中。一旦遇到蛰居在地下过冬的蝙蝠蛾幼虫,便施展出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战术,进入虫体,吸取营养、萌发菌丝,过着悠然自得的寄生生活。而幼虫则被折磨得烦躁不安,死去活来,拼命用头部向上顶,企图挣扎解脱出来,但离地面34厘米处就一命呜呼了。然而,寄生菌继续繁衍生息,翌年春末夏初,从表面看一条幼虫像老蚕,实际上它们早已被蚕食殆尽,只剩下一具具可怜的躯壳。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杀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

13、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但这根微型金箍棒仅有411厘米长,上部稍膨大,呈椭圆形,显紫红色,且长出一些小球体,代代相传,繁衍子孙,这样便不断地产生A。足见A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1、文中隐去了说明对象的真姓大名而用字母A代替。从A奇特的生长特性给它命名。1分2、第1自然段并没有解说A的特征和实质。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A的长成过程。3分4、“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一句活用了哪一部名著中哪一个故事情节?作者是谁?3分5、文题是“揭开A之谜”,请从文中找出归结谜底的一句话。2分6、第三自然段加着重号的句子采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2分写 作(60分)作文一:(40分)1、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进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我们张扬个性、培养语文综合能力搭建了一个舞台。在一次次学习中,我们体验到了交流合作的喜悦,也品尝了准备不充分甘拜下风的懊恼。请你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体验、经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作文。 40分作文二:(20分)从理论上讲,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可实际上,生活中的直线几乎是没有的,而曲线却无所不在。请以“曲线之美”为题为一篇文章,字数在300个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