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说课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327493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木雕的少年》说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卖木雕的少年说课稿东羊市小学 低语组 吴苗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其中选木雕和放弃买木雕为课文的3-9自

2、然段;送木雕为课文的10-15自然段。14自然段的“我们是朋友”为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为了突现印度少年的美好心灵,作者主要刻画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写。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考虑,站在“每堂课务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角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积累四字成语2、读好课文,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3、感受中国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理解中心句,为什

3、么说“我们是朋友”二、说教学法 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我打算从读入手,以求读中感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像的能力;并结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2、形象感受法:语文是感性的语言。图画再现构思新颖的坐凳,表演还原买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遗憾”和“朋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

4、教离不开学生的学,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读、思、议、划、找”,培养他们自主探究,乐于参与的能力。三、说教程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将本文的教学分为以下四大板块: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课前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是学生初步获得跟课文有关的资料。导入时,教师再系统地出示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拉近跟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朗读实践,使他们充分地钻研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并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的认读本课的生字。 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还一定要让孩子讲清楚讲完

5、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学习了词语,我将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等,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3、 紧抓“遗憾”,体会情感 抓“遗憾”组织教学是我教学的中心环节。 出示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 请学生认真的读这一自然段,读着读着,同学们,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疑问呢? 学贵有疑,学生们肯定会提出: 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我”为什么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中国而感到遗憾呢? 所有的答案都在书中,我们再好好来读读课文的3-8自然段找找答案吧!边读边找答案,在自己

6、的答案边写上自己的批注,以此培养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我相信可爱的孩子们肯定会找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文字毕竟是平面的,如何在学生的脑海里树立起立体的形象呢?而且三年级的孩子虽然已开始从形象思维像抽象思维过渡,可直观形象的物体还是会牢牢的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适时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即刻被这些构思新奇的坐凳给吸引住了。 是呀,坐凳如此构思新奇,怪不得“我”会“爱不释手”。于是又一个疑问自然产生了:“既然爱不释手,就买了呀,又为什么会有遗憾呢?” 学生再次读课文,先同桌互相演演课文的5-8自然段。再请两个孩子演,演好

7、了之后,问问演“少年”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理解人物,不仅仅借助言行,更要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那么少年和我一直遗憾下去了吗?有没有不再遗憾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鼓励孩子们认真地读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 读吧,好好读再来好好演,在演一演中将学生再次带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在演一演中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这里有一个词,我觉得我们值得非常注意,那就是“沉甸甸”。文中第10自然段说: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件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这么大。文中第6自然段也有个“沉甸甸”,是这样写的:我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

8、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让孩子们比较朗读这两部分。又有疑问了:大象墩沉甸甸还说得过去,为什么小象墩也沉甸甸呢?不是只有拳头大小吗?探究得知,原来小象墩并不沉甸甸,沉甸甸的是印度少年队我们中国人民那沉甸甸的友好情感呀! 于是中心句顺势展示课文的第14自然段:“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文中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孩子们,怎样的人你称之为“朋友”?你的朋友有谁?为什么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远隔千里会是“朋友”呢?在一次一次的解疑中感受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最后再通读全文,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课文的完整记忆!4、 拓展延伸,积累词语 课文只是学习的例子。中国跟别国的友好往来不止文中一个故事,肯定还有很多很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熏陶他们的美好情操。 文中的四字成语,也可以说是中国汉字的精髓之一。让学生认真地摘抄吧,积累下来为自己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