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李益《听晓角》原文、译文及赏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32621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李益《听晓角》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李益《听晓角》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李益《听晓角》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李益《听晓角》原文、译文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李益《听晓角》原文、译文及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益听晓角原文、译文及赏析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词句注释晓角:一作“鸣角”。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关榆:古代北方边关城塞常种榆树,关榆就是指关旁的榆树。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芜”。汉月:一作“片月”。无限:一作“无数”。卷入:一作“吹入”。小单于:乐曲名。白话译文拂晓时分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榆树叶,原来昨夜下了浓浓的秋霜,使得榆叶纷纷坠落。军中的号角声在城头响起,这时月亮还未落下,孤零零地挂在天边。边塞辽阔无边,就连大雁也飞不到尽头。随风传来的晓角声里,吹奏的是小单于这首曲子。文学赏析李益这首听晓角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此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

2、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破晓。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的角声,其声情该是多么悲凉哀怨,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表面看,这两句只是写景,写角声,但这是以没有出场的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而且,字里行间还处处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开头,写霜而曰“边霜

3、”,这既说明夜来的霜是降落在边关上,也写出了征人见霜时所产生的身在边关之感。次句在句末写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个“孤”字;这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这片残月时的感觉也是孤零零的。长期身在边关的李益,深知边声,特别是边声中的笛声、角声等是怎样拨动征人的心弦、牵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边塞诗往往让读者从一个特定的音响环境进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诗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两诗都是从笛声写到听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触发的情思、引起的反应。这

4、首听晓角诗,也从音响着眼下笔,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另有其独特之处。它不像上述二诗那样,前两句之后接下去由角声写到倾听角声的征人,并进而道出他们的感受,而此诗的后两句却是:“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原来诗人的视线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从天边的孤月移向一群飞翔的鸿雁。这里,诗人目迎神往,驰骋他的奇特的诗思,运用他的夸张的诗笔,想象和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名家点评批点唐诗正声:句佳,意更浑

5、涵,必如此方是作者。唐诗直解:无限凄其。唐诗训解:借鸿以形人悲,诗多用此。唐诗镜:落意高远。唐诗别裁:塞鸿闻角声尚不能飞度,况小单于吹入征人耳乎?与受降城一首相印。唐诗笺注:一片悲凉,却纯用白描法写照,画意无痕,几不着纸。风吹塞雁,却与霜堕关榆相映。唐人万首绝句选评:鸿闻不度,人更何如?较闻笛、从军之作,意更微妙。诗境浅说续编:首句言严霜一夕,榆林万叶飞堕关前,时在破晓之前。次句言霜天拂晓,有独立城头寒吹画角者,用“当”字固妙,接以“片月孤”三字,尤善写苍莽之神,宜其佳句流转,播为图画也。后二句之意,或谓无限塞鸿,闻角声悲奏,回翅南飞,声音之感物,如六马仰秣,游鱼出听也。或谓地处极边,更北则为小单于之境,塞鸿避其严寒,至此不能飞度,唯有呜咽角声,随秋风远送,吹入单于。此两层之意,皆极言边地荒寒,而征人闻角生悲,不言而喻矣。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