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教育精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32260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语文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上语文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上语文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上语文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上语文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上语文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语文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教育精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靖边二中_九_年级_语文_科导学案 执教人_主备人石义霄校稿人康玉清议课组长签字陈亚雄教学领导签字张秉君19、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查工具书掌握带挚等词;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2、朗读相关句子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朗读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教学重难点: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难点)评价设计:1、 通过查资料和工具书完成目标1。2、通过朗读、讨论、分析、交流完成目标2。 3、通过辨析,交流完成目标3。学习过程: 预习案一、导入新课。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多少

2、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在我国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举,就是榜上有名,旦中举,会怎样呢?再齐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更有甚者,是喜

3、极而疯。有例为证:(插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大家齐读一遍。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板书: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二、预习检测。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星宿( ) 斋公( ) 醉醺醺( )癞虾螟( )阎王( )攥( )带挚( )啐( )簇拥( )侥幸( ) 桑梓( ) 万贯家私( ) 谨具贺仪(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作揖: 倒运: 狗

4、血喷头: 不省人事: 商酌: 果不其然:(2)吴敬梓(17011754)字 ,又字 , 人,清代 。三、资料补充。1作家简介。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

5、,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2、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

6、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四、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几部分? 探究案五、人物形象分析(一)范进人物形象分析1、中举前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2、中举后学生朗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

7、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3、学生再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二)胡屠户人物形象分析以胡屠户为例,学习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1、对比的运用。找出文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语段,。(1) (2) (3) (4)小结: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2、夸张的运用。例如: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

8、进畏惧、巴结的情态。3、直接写实。这里胡屠户的动作“ ”、“ ”、“ ”、“ ”及“ ”、“ ”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4、课堂小结。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5、主题理解。本文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训练案六、拓展延伸。下面进行儒林外史

9、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示例1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示例2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七、评价

10、样题。1、默写词语。作揖 带挈 唯唯连声 腆着 万贯家私 鞭挞 商酌 桑梓 侥幸 轩敞 拙病 细丝锭子 不省人事 2、形近字组词。湍( ) 踹( )喘( )揣( )3、填空范进中举节选自 ,它是我国 代一部长篇 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 及 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 。4、朗读第5段,完成下面问题。(1)把选文分成五层,并概括层意。(每层层意不超过六个字) (2)给选文加个小标题。(3)“噫!好了!我中了!”这几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理呢?请简要说明。(4)众乡邻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5、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下列问题。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体统”的实质是什么?“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学与教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