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点点滴滴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32246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点点滴滴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五单元点点滴滴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五单元点点滴滴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五单元点点滴滴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五单元点点滴滴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点点滴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点点滴滴(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39P7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

2、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单元教学重点:610的各

3、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难点: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单元课时安排:约21课时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4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4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3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1课时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 6、7的认识和加减法学情分析:第一课时 6、7的认识教学内容:6、7的认识 教科书p3941及P练习九第2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6、7,掌握6、7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及组成。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及迁移类推能力。3、结合主题图、插图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关心集体的思想教育。教学重

4、点难点:掌握6、7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教学具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小棒、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五、复习:1、按顺序数数2、填数: 0 1 ( ) 3 ( ) 5六、导入:1、说说生活中的数:“我今年7岁了,我家有3口人”等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数中的6和7” (教师板题:6、7的认识)七、新授:1、认识6、7:(1)看挂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什么?(2)图上画了几个学生?(板书:6)(3)请小老师教写6,写6要注意什么?大家一起书空6。(4)说说图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数字“6”表示的?(5)教室里有几个人?(7个人)他们都在做什么?教师适当进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5、6)图上还有什么可以用“7”表示的?教写7,书空7。(7)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用6、7表示的?(8)动手摆小棒,用6根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加一根是几?你用7根小棒又能摆出什么?比一比谁摆的图形多。2、教学6、7的顺序:(1)看计数器,一个一个拨,学生说是几,拨到5再拨一颗珠子表示几?再拨一呢?看计数器,6和7比,你发现了什么?(2)看尺子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摆数字卡片,17按顺序摆,再读一读,正数倒数各一遍。(4)玩猜数游戏,6前面是谁?7前面是谁?5后面是谁?3、比较数的大小4、看金鱼图,观察并回答问题,再动手填一填。5、做一做:练习七第2、3题。八、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板

6、书设计: 6、7的认识 第二课时 6、7的组成教学内容: 6、7的组成 教科书p41 6、7的组成及P48练习九第1题教学目标:1、掌握6、7的组成。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及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6、7的组成教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教法及学法指导; 观察、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九、复习:1、按顺序数17,倒数172、填数: 0 1 ( ) 3 ( ) 5 ( ) ( )3、猜数游戏:5后面是谁?6后面是谁?4、比一比,填一填: 3 2 5 7 7 6 1 0 6 4 5 5 4 7 1 6 6 3二、 新授:1、学习6的组成:(1)给P44圆片图涂颜色。(2)汇报不同的涂

7、色方法,指名说表示什么?即把6分成几和几?大家都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3)说说6的组成,齐读一遍。6 6 6 6 65 1 4 2 3 3 2 4 1 5(4)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6的组成? 6 6 6 6 61 5 2 4 3 3 4 2 5 1 6 6 6 1 5 2 4 3 3 5 1 4 2 (5)动手用你喜欢的方法(摆小棒、数字卡片、小花等)来表示6的组成。2、学习7的组成:(1)你试试用学习6的组成的方法来学习7的组成。(学生自己摆学具)(2)指名说说“你是把7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7?(教师板书7的组成)7 7 7 7 7 7 1 6 2 5 3 4 4 3 5 2 6 1(

8、3)用自己的好方法记住7的组成。三、巩固练习:1、找好朋友: 师:“我们来找6的组成。” 师:“1的朋友在哪里呀,在哪里?” 生(伸出5个手指)对:“1的朋友在这里呀,在这里。1和5组成6。” (7也用同样方法来巩固练习)2、做一做:P48 练习七 第1题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记住了什么?板书设计: 6、7的组成第三课时 6、7的加减法教学内容:教科书p42及做一做,P48练习九第57题。教学目标:1、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2、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

9、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3、利用“一图两式”的练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教学难点:6、7的加法和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法及学法指导:启发式教学具准备:学生准备7根小棒、7朵小花;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5加减法),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1= 1+2= 3+1= 1+3= 4+1= 1+4= 2+3= 3+2= 5-1= 5-2= 5-3= 5-4= 4-2= 4-3= 4-1= 3-3=3、填空: 二、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6和7及6、7的组成,而且小朋友们都会计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了,那6、7的加

10、减法那么会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7的加减法(教师板题)三、新授:1、6和7的加法:(1)学生按要求摆小棒(两人一组)摆:左边的小朋友摆4根,右边的小朋友摆2根 说:同桌互相说说这幅小棒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并写下来。(2)指名说图意,并列式计算。(板书:4+2=6 2+4=6)(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6和7的减法:(1)学生按要求摆小棒(两人一组)摆:先摆出7朵小花,去掉4朵小花,同桌说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并写出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说:如果是先去掉3朵小花又怎么列式计算? (2)指名说图意,并列式计算。(板书:7-4=3 7-3=4)(3)你是怎样想

11、才会那么快就算出得数的?四、巩固练习:1、看图列式:(1)你还能摆出得数是6、7的加法吗?用你喜欢的学具摆一摆,并和同桌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比比看哪一对同桌合作最好,列得有快又多!(指名说算是,教师板书)(2)刚才我们已经会列7-4=3,7-3=4,你还会其他7减几和6减几的减法算式吗?写在练习本上。(3)齐读黑板上的算式。2、游戏:“找好朋友” 把算式和得数卡片发给学生,先请拿算式的学生上来排成一列,一个一个找好朋友“我的好朋友在哪里?”下面手拿相应答案的学生跑上来组合成完整的算式。 如“6-1=5,你的朋友在这里。”全班齐读算式。3、摘智慧星:看算式马上说出得数,最快的小

12、朋友智慧星就归他。3+4= 6-5= 4+3= 3+3= 7-4= 1+5= 5+2= 6-3= 7-5= 2+5= 7-2= 6-3= 6+1= 6-1= 7-3=4、做P46 想一想和做一做,并练习写算式。指名学生对答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5、说说我们生活中的数。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记住了什么?板书设计: 6、7的加减法第四课时 6、7的加减法应用教学内容:6、7的加减法应用 教科书p46、47页内容0教学目标:1、能看懂图意,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在于们生活中。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看懂图意,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教学难点:看懂图意、列式计算教法及学法指导:启发式 观察思考教学具准备:数字卡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 复习:1、出示口算卡片: 3+4=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