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4《劝学》、《逍遥游》、《过秦论》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316504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4《劝学》、《逍遥游》、《过秦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4《劝学》、《逍遥游》、《过秦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4《劝学》、《逍遥游》、《过秦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4《劝学》、《逍遥游》、《过秦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4《劝学》、《逍遥游》、《过秦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4《劝学》、《逍遥游》、《过秦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培优教案14《劝学》、《逍遥游》、《过秦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逍遥游、过秦论网上课堂一、本讲主要内容:(一)生字:靛(din)、蓼(lio)、中绳(zhng)、(ru)、槁(go)暴(p)、砺(l)、参省(cn xng)、须臾(y)、跂(q)、跬(ku)、骐骥(q j)、驽(n)、锲(qi)、镂(lu)、螯(o);冥(mng)、鲲(kn)、抟(tun)、坳(o)芥(ji)、夭阏(yo )蜩(tio)、决(xu)、枪(qing)、舂(chng)、蟪(hu)、铿(kng)、棘(j)、鴳(yn)、沮(j)、泠(lng);雍(yng)、召(sho)、倪(n)、廖(lio)、奢(sh)、逡(qn)、赧(nn)、笞(ch)、隳(hu)、镝(d)、瓮牖(wng

2、yu)、氓(mng)猗(y)、蠡(l)、蹑(ni)、耰(yu)、矜(qn)、铦(xin)、铩(sh)、度(du)、絜(xi)、轸(zhn)(二)词语:实词:(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废弃。(2)水为之:为,动词,凝结;之,代词,它。(3):使弯曲。(4)槁暴:枯干。(5)彰:清楚,明显。(6)假:借,借助。(7)江河:文中指长江、黄河。(8)无以:无,无定指代词,没有办法。以,用来。(9)不能十步:不能跨十步。(10)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与“强”,形容词作后置定语。(11)埃土:细土。埃,尘埃。(12)志怪:记载怪异之事物。(13)培:凭借。(14)决:快速的样子。(15)枪:触、碰。

3、(16)果然:充实之状。果,饱,充实。(16)适:往。(17)众人匹之:匹,相比。(18)穷发:穷,穷尽;发,指草木。(19)然后图南:图,谋划。(20)知效一官:效,效能,引申为胜任。(21)举:全。(22)内外之分:内外,自我与外物。(23)待:凭借。(24)务耕织:务,从事,兴办。(25)蒙,因:承受、沿袭。(26)相与:相互结交。(27)奋:发展。(28)践:踏,这指依仗。(26)陈利兵:携带锋利兵器。(30)疲敝:疲惫,困倦。(31)向时:先前。(32)致:获得。虚词:其:(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1)其名为鲲(代词,它的。)(2)不知其千里也(代词,它。)(3)其正色邪?(

4、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4)不知其力之不足(代词,自己的。)而:(可用作连词、代词和助词)(1)而寒于水(连词,却。)(2)化而为鸟(连词,连接行为、方式和目的,可不译。)(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然而。)(4)数仞而下(连词,就。)(5)而控于地。(连词,连接原因和结果,“因而”。)(6)三飡而反(连词,连接行为发生的先后。)之:(可用作代词、助词、动词)(1)并吞八荒之心(助词,的。)(2)取之于蓝(代词,它,指“青”。)(3)乐毅之徒(代词,这。)(4)汤之向棘也是已(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列去。)以:(一般用作介词)(1)无以致千里(介词,

5、用来。)(2)以致天下之士(介词,来。)(3)以为桂林(介词,把。)(4)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5)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于:(一般用作介词。)(1)取之于蓝(介词,从。)(2)而寒于水(介词,比。)(3)彼其于世(介词,在。)(4)彼于致福者(介词,对于。)(5)余威震于殊俗(介词,到。)通假字:(1)虽有槁暴(有,通又。)(2)生非异(生,通性。)(3)北冥有鱼(冥,通溟。)(4)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5)小大之辩(辩,同辨。)(6)而征一国(而,通耐。)(7)御六气之辩(辩,通变。)(8)合从缔交(从,通纵。)(9)赢粮而景从(景,同影。)(10)三飡(飡,同餐。)句式:

6、(1)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2)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3)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4)水击三千里(被动句。)(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词组后置。)(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表示反问语气,“哪里用得着呢”)(7)不亦悲乎(不是吗)(8)奚以知其然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9)行比一乡(使动用法)(10)何也?仁义之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设问句)(三)语文知识:1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为荀卿。汉代避帝王讳,称为“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学识渊博,重视实证,继承前期儒家学说,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强调后添环境和教育对人的

7、影响。荀子为先秦儒家的重要著作。文章说理透辟,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2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而无视人的作用。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著作,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文章善用寓言故事来阐述深邃的哲理。3过秦论作者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政治思想基本属于儒家一派,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代表作:政论有过秦论、论积贮疏;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等。(四)阅读重点:1、分析和学习劝学一文中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写法,体会比喻所包含的意思和各比喻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2、逍遥游一文在理清作者思路基础上,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3、过秦论一文气势充沛

8、,雄辩有力,深入体会其对比论证的方法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二、学习指导:1、劝学中的比喻论证方法: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为喻,形象说明了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提高原先性能的规律。总论学习重要性。又以“ 以为轮”为喻说明改变状态后的稳固,论证学习意义。又以“跂而望”,“登高而招”等形象设喻,说明君子能超越常人,是善于学习的结果。接着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等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最后以“骐骥、驽马、蚓、蟹”为喻,说明学习上要坚持不懈,用心专一。巧用比喻是本文主要论证方法,喻体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使人读后生动有味,文中

9、比喻的方式有: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契而舍之”和“契而不舍”等。博喻。连用多个不同的比喻,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学习的重要性。在论证过程中有单独设喻,寓理于喻;有先设喻,再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2、逍遥游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大量的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旨在说明人应该由所凭借和依靠的境界,而进入无所凭借和依靠的境界,人只有摆脱一切物质、名利等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达到逍遥的境界。辨析真正逍遥游之内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天地之正”为天地之本质,置身于

10、天地之间,顺万事物之变化,即庄子之说“无为”。能够以道为体,任物自然,游于无穷之空间,无所凭依,是为真正的自由逍遥。“小大之辨”的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自然界的大小之分,是物之自有之形,大者大,小者小,不可能尽归为一。是故,小如斥鴳不应笑大鹏,寿短如衣无须攀比八百岁之彭祖。只有任其自然,则大可大,小可小,亦为逍遥之证。3、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方法。本文旨在言秦之过,叙史事发议论,由秦之兴至秦之盛,直至秦终亡。采用极化对比的论证方法,气魄恢宏。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双方向两极强化,守方力强势盛,攻方力弱势孤,结果轻易攻取,对比之下显气魄之大,更能说明问题。秦能“拱手而取”

11、、“无亡矢遗镞之费”,足见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暗含“仁义之绝”。秦由盛转亡的“守势”,将陈涉起事之易与诸侯攻秦之难对比,又将陈涉与九国力量对比,可见“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战国。最后将秦与陈涉两方面极化相比,自然归结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三、例题精解:下面句子译写最妥当的一项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A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于是知识丰富,行为无错。B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C君子博学多才而且终日检查自己,就能充满智慧,行为也就没有过失了。D君子学问广博但能每天检查、省察自己,于是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12、了。解题思路:译写古文要做到“信、达、雅”的标准,将原句中的意思准确地译出,又要合乎句式的特点,译文又要通畅连贯。首先要抓准关键词,再次要串通文意,加以锤炼。上面译句中,A项中未译“省”(省察。);C项中“博学”译错(应为“广泛地学习”。),“省”也未译;D项中“博学”和“而”皆译错。所以只有B项最为妥当。网上能力训练题:一、能力训练部分:(一)基础性训练题: 1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 A崤(yo)函 隳(hu)名城 度(d)长挈(xi)大 藩(fn)篱 B北冥(mng) 斥鴳(yn) 天阏(yo ) 决(xu)起 C虽有槁暴(p) 其曲中(zhng)规 跂(q)而望 锲(xi)而不舍 D

13、不积跬(gu)步 金石可镂(lu) 抟(chun) 扶摇 逡巡(qn xn)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 )(4)以久特闻( )( )(5)制其弊( )( )(6)度长 大( )( )3文学常识填空:(1)荀子是先秦 家的主要著作,其著者为 ,战国后期的 家和 家。(2)庄子作者是 , 时期 家代表人物。(3)过秦论选自 ,作者为 朝 、 家、 家。4翻译下列语句:(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3)锲而

14、不舍,金石可镂。译文:(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译文:(6)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挞天下译文:(7)试使山东之国陈涉度长 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译文:(8)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二)提高性训练题:1下面加点字的形、音、义都正确的一组( )A吾尝跂(q攀登)而望矣虽有槁暴(go bo,枯干)B逡巡而不敢进(jn xn 顾虑绯徊) 履至尊(l,鞋子)C恶(w,何)乎待哉 朝菌不知晦朔(zho 早晨)D蒙故业(mng,承接) 生非异也(shng 本性) 2下面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 ) 内立法度,务耕织A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 小知不及大知 秦人开关延故,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D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3下面说法正确的打“” ,错的打“” :(1)劝学一文围绕中心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