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314203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年级 七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授课类型新课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本课主要内容有三部分:海陆变迁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的运动。海陆变迁与大陆漂移学说讲述证据,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二、学情分析本年级5个班,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同时,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

2、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证据难点大陆漂移学说证据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自主学习(要求:阅读教材图文资料)知识准备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

3、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二、自主学习检测 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_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_的变动和海平面的_,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_等,也会引起_的变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_,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

4、造而形成的。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自然原因形成:_,人工改造形成:_。(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_。过程:由_变_,原因:_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_。 过程:由_变_,原因:_。二、自主学习检测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_国的科学家_。2. 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3.“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4. 大陆漂移的证据有哪些?三、课堂达标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为改造 B地震和火山活动 C地壳活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D岩浆活动2、在一次野外地理考察活动中,小华和同学们在河边发现了一处岩石分层十分清晰的陡崖,于是他们对这些岩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发现有一段岩石质地比较细,而且上面有带有海螺印记的化石。这一事实说明( )A、海洋生物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B、陆地可以变为海洋 C、地球上的生物首先是诞生在陆地上的 D、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六、练习及检测题新学案P22课堂达标训练七、作业设计新学案P23能力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