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自然美的起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30454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自然美的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自然美的起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自然美的起源一、试给“自然美”定义要说起源,那么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自然美。美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那么自然美也不例外:现在我们认为是自然美的,在过去未必是;在过去认为是自然美的,将来也有可能被重新界定。提到“自然”,一般意义上便和“造物”“先天”相联系,和“人为”“后天”相区别。个人认为这里的“造物”“先天”不仅仅是指那些先于人类存在、或者说人类存在后也不受人类影响的审美对象。美学实际是“人学”,先于人类存在,就无所谓美与不美;而有了人类之后,自然界以及因人类而产生的事物才有了是否是审美对象的区分。因此说,美学意义上的自然美强调的更主要是审美对象的和人的离合程度,而只不是物质

2、形态上的区分。人和审美对象的分离程度,就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概念,人和审美对象的分离,经历了和自然分离、和人类家庭社会、和人自身相分离的几个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讲,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家庭社会、人类自身的意识自始至终都属于自然,都是自然规律和物质基础的产物,人和自然发生的一系列关系也一直处于自然这个大前提的定义之下,人不可能彻底超越于自然活动。因此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然,山水草木是自然,男耕女织是自然,买车买房也有可能是自然自然美不是绝对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审美的变化有一下三个阶段的定义:人和自然统分离前自然美;人家庭社会分离前自然美;人自身分离前的自然美。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把

3、人的交流、沟通作为审美对象来看的话,那么远古时代人类在自身器官、风、地形等自然条件下的交流可以视作第一阶段的自然美;到后来有了家庭、社会组织,从口耳相传到书信到广播、电视、电话的出现,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第二阶段的自然美;随着网络的出现,人类的交流开始向细胞化、个体化发展,我们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目的在于完成自我与他人的信息交换时,我们可以称为这是第三阶段的自然美。第三个阶段自然美成立的依据在于: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发现在这种交流状态下人的自我发生了分离,人不是为了交流而需要网络,相反是为了网络而不得不交流,连续断网一个星期,似乎对于人获得信息、处理日在很多情况下,单纯以审美对象物质形态的“

4、人为”“非人为”为标准判断是否是自然美会带来矛盾:例如非洲陶俑的丰乳肥臀,审美对象显然是人的作品,可以认为是非自然美;青蛙是自然界的产物,则应当属于自然美。但是二者同样是作为生殖崇拜对象,也就是在原始人看来,都是美的事物,并不存在自然、非自然的区别。在这种标准下,物质形态的自然、非自然是先于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的审美意识出现之前,就有自然美和非自然美的分界了,这种划分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审美实际。常事务并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影响,但是这种空虚、孤独感却是难以忍受的,我们开始把第三阶段当做审美对象而不是日常事务来看待了。因此,自然美是人类处于不同意识阶段对审美对象的划分,前面的论述

5、可以看到人类似乎总在后一个阶段追认前一个阶段的状态为“自然”,实际上这是由于人类在过去的阶段一直处于和审美对象相分离、事物不断对象化的结果。其实当人类和某个审美对象合为一体,达到统一时,这时的审美对象就是“自然”的。人对于自然美的三个定义也不是线性发展的,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会出现交错分布的情况。例如在中国的书法审美史上,先秦书法保持着浑然天、图画图像的风格意趣,汉唐形成法度森严的审美风格,到了宋明又逐渐向着自然、写意的审美方向发展,而当下书法界的百花齐放,各种书风层出不穷,又有人开始提倡回归传统;可以说这里面自然美呈现出不同的定义和取向,有反复和交错的情况。同样对于不同阶段下的自然美,也不能

6、简单的给以优劣好坏之分,既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它的意义和价值更多的存在于它所立足的时代,不能说某个阶段的自然美就一定是真正的自然美。二、自然美产生的时间和原因前面已经提到,自然美的界定标准取决于人类和审美对象的分离程度的不同,那么造成这种分离、聚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自然美产生的源头。自然美是美学的专有概念,但是对自然美的审美却是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对于自然美产生的原因,有必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加以关注。自然美的第一种定义:人和自然相统一之下的自然美。这个阶段的自然美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对于自然美的不自觉。我们对于这个阶段的自然美的定义不是处于当时阶段下人们已经总结出来的,而

7、是和后面的阶段相区别之后得出的结论。可以说,当人类意识到自己和自然不同时、人开始意识到什么是自然美时,人就处于自然美的第二种阶段,而在第二种阶段之前的,就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时代。人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和自然不同?可以说不同的审美对象有着不同的时间表。以人类自身意识而言,人类信仰由自然宗教、图腾崇拜走向以人类自身为蓝本的宗教体系时,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和自然的不同。这样的演变和人类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当人类以社会的结构组成群体,从事生产劳动时,便发挥出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结构优势,生产力不断提高,各种工具不断创造出来,人类开始意识到在地球上似乎只有自己能做到这一点,这个时候人和自然的分离就产生了,

8、人不再像其他动物一样安于自然的桎梏,开始相信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人类进入了第二个审美阶段。第二个审美阶段,和第一个审美阶段一样,同样依赖于第三个阶段的出现。当作为个体的人开始关注到自己和家庭、社会其他成员的不同时,人的第二种审美阶段也宣告结束。和前面,它有很多出现的标志。如果我们以人类精神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文学作为参照标准,便不难发现,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有着分水岭的意义。在魏晋之前,文学至少还是处于和家庭、社会、政治交错的关系体中,之前的文人可以说在文学审美的意义上,还是第二个阶段,他们脱离了自然美的第一种阶段,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专属于人类自己的文字创作活动,但是从个体上考察,他们还没有达到和社会相

9、分离的程度。随着文学的自觉,自然美有了基于个体独立意义之下的界定,这个时期的文学也呈现出和前一个自然美阶段不同的样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出现了“田园诗”“山水诗”,这正好印证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美的界定以及分离特征:人们开始厌倦于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开始倾心于个体的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第三个审美阶段,是作为处于后工业时代的我们提出的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第三个审美阶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自然美”。可以说现代人各种精神危机的出现算是第三种自然美的起源:开始把手写的书信当做审美对象,开始把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当做人文关怀,开始把拥有自我当做幸福的指标特地强调值得注意的是,每个自然美不同的审美

10、阶段并不是严格按时出现的,前面提出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人类整体的意识而言的。实际上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经历对自然美认定的几个不同阶段,例如在孩提时代,我们显然和父母、家庭融为一体,没有独立于家庭的认识和思考,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自然的审美可能多、可能少,但是不会把家庭列入是否自然的命题之中,就像一个孩子可能会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一幅风景画画得是像还是不像,他可以区别人为和自然,但是他不一定能够区分出自己和家庭究竟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不同。到了青年,我们可能会经历自我的迷失,开始怀念孩童的天真、无忧无虑,从美学角度讲,之所以认为天真无忧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对“自然美”或者至少是“美”的

11、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我们开始个人的经历体验列入自己的审美对象。到了老年,古代士人往往寄情于山水,于自然界得自然之趣,可以说这是对第一种自然美审美的复归,虽然由于历史经验的限制,很少有人能真正像原始人一样忽略人和自然之间的距离,但这始终是对另一种审美状态的跨进。总之,自然美对于个体也好,人类群体也罢,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然美在不同的审美领域有着不同的话语表述,在书法中叫写意;在哲学上叫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在音乐上有大音希声之说;在人格修养中有文质彬彬、君子风度,也有真性情这些不同领域的不同表述,恰恰证明自然美没有一个内在的固定模式,也没有严格的时间轴线。作为人类的意识组成,自然美产生的根本原

12、因在于人的自然属性,人天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一切行动,不管有没有以意识到,都要合乎自然的要求,遵循自然的规律,跳出自然独立存在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出现对自然美的认知,和向日葵朝太阳开放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天性使然,必须如此。如果人类的意识不能体会自然美,没有“自然”这个概念,就证明人类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成为了超越自然存在的存在,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作为人类对于美的划分,之所以有自然美和非自然之美的区别,在于人类的认知方式,人类通过语言把事物符号化,对符号进行分类进而实现对事物的分类,人们从审美体验中抽象出各种类别,并用“自然美”对因对象化程度不同而感受不同的审美对象进行标记。个人认为“自然美”的产生源于对象化,人在对象化的不同阶段产生了对自然美、非自然美的划分。第#页,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