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优质课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301305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中访友优质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中访友优质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中访友优质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中访友优质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中访友优质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中访友优质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中访友优质课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山中访友教学目的1.领悟文章独特的语言体现方式。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背诵有关段落。3.感受作者与大自然之间浓浓的友谊,体验人景相融构建出的美好境界;养成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领悟文章体现感情的措施。教学难点领悟文章体现感情的措施。教学准备准备拓展阅读资料、音乐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学时第一学时一、学时目的1会写8个生字,对的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二、导入新课.导语

2、:同窗们,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里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一切是那么美妙。我们要将学习的第一组课文,会带领着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2揭题:今天,我们一方面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她的朋友。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们猜猜看,作者拜访的会是如何的一位朋友呢?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轻声读课文,规定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结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用笔画出来,借助字典解决)感知内容,学习字词。()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古桥、鸟儿、露水、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等。(2)在依次“找朋

3、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理解词语。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唱和、树冠、血液、短暂等。注意写好下列字形:瀑、蕴。注意理解下列词义:唱和、蕴含、津津乐道、德高望重、别有深意等。3默读课文: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1)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流露出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自由读,找出描写“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就像我们的

4、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四、学习文章第、自然段1读课文第1、2自然段,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师: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较好?五、布置作业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抄写在摘抄本上。2.熟读课文,尝试着背诵第自然段。第二学时一、学时目的.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方、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措施。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回忆课文,初感朋友之谊.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文章第1、2自然段,谁能说说作者是怀着如何的心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学生发言,教师随机出示各景物图片)师:谁还记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5、走进山林,她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呢?【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回忆第一学时的学习内容入手,为在下文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朋友的友谊作铺垫,同步使第一、二学时的内容可以较好地衔接上。三、细读品味,体会朋友之情这一部分,学生始终环绕着“作者为什么这样称呼它们?又是怎么感受到它们之间像朋友同样”这一主线默读课文、学习交流。1.拜访古桥,感受“老朋友”友谊。课件出示: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仍然如旧。(1)师:从哪儿看出作者和古桥是老朋

6、友?桥很古老。a.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这个句子体会桥很古老。b师:“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你从哪儿体会到古桥“德高望重”?c.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弓着腰”“俯身凝望”等核心词句理解桥很古老以及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作者和老桥相处时间长,因此称老桥为“老朋友”。()师:作者是如何把对老朋友的情感诉说出来的?请你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作者把古桥比方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整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充足体现出了对这位老朋友的友谊。()师:该如何读才干把这种情感体现出来呢?学生自己读,教师指名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三个

7、层次的教学品味语言文字、领悟体现措施、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受到了“老朋友”之间的友谊。 2.走进树林,感受“知己”友谊。课件出示:走进这片树林,乌儿呼唤我的名字,露水与我互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旅转、流淌。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重要引导学生抓住“知己”来体会,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师:你从哪儿能看出它们是作者的知己?预设: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水,作者却说露水与我

8、互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师:作者听到鸟叫,见到露水,看着树,她感觉是非常密切的好朋友在与她传达知己的友谊。(2)引导想象: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作者的“朋友”们有如何的知心话要跟作者讲啊?预设:你近来有什么开心事,跟我们讲讲吧。老朋友,你回来了,我很想念你。()师:这样多的知心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请人们再读这段话,体会作者是怎么把“知己”的意思体现出来的。如果学生体会有困难,教师相机引导:听着这些知己的话,“我”靠在一棵树上,(生接读: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联想?

9、学生在读中体会到:此时作者已融人了大自然,两者物我合一的感觉只有用联想才干体现出来。(4)师:多么奇妙的境界!请你体会着作者和树之间的“知己”友谊,再完整地读一读这段话。3.与山中的一切打招呼,感受朋友之情。()创设情境,指引朗读。师:我们也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学生自由读描写与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语句。师:你们有无觉得它就像一首小诗?(将课文改成诗歌的形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体会诗一般的语言的特点。师: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些句子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每一句都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句式工整。作者用了第二人称;让我们读起来倍

10、感亲切。()有感情地读第5自然段。()师: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朋友之外,你觉得作者还会有哪些朋友?又会怎么打招呼呢?预设:你好,可爱的蝴蝶,你转动着美丽的衣裙,是邀我与你共舞吗?你好,美丽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师:面对“我”如此热切的招呼,这些朋友也许会如何回答呢?请你选择一位朋友,将它的回答写下来。示例:(在这一环节的评价中,应充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悟性一般的学生面对作者的热切招呼只要能回应就行,而对于悟性较好的学生则规定仿照句式,体现山中的一切与作者的交流)(6)师: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再来读读这一段,争取

11、背下来。(在这一环节的评价中,也是体现分层:先背几句,再背全段)【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此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体现的精妙,使理解内容、积累语言与感悟写法有机地融为一体。4学习第6、7自然段,感受“知心”友谊。(1)师:山中的朋友太多了,作者是如何拜访它们的呢?自由读第6、7自然段。(2)师:你怎么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此时是用心在感受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从山中的朋友那里受到了启示,引起了思考,提高了对生命的结识。四、读文感悟,体验情感.师:读读课文的最后一种自然

12、段,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在山中待了整整一天。(2)作者这一天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文章首尾呼应。2.作者这一天是进山观景,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预设:(1)由于她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朋友,她和山中的一切均有着深厚的友谊。(2)以“山中访友”作为题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热爱之情。五、布置作业仿写片段秋日的山中访友山中访友爱自然、爱家乡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丰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限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发明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足的思维空间和体现自由,因此预先设定的某些目的和环节也许不能完全实现,但是,在有些问题的探讨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发明力会大大超过教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辉,这也就是新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