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态度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30098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管理心理学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管理心理学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管理心理学态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管理心理学态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态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态度 小故事: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 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城市。”十 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 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态度决定高度,仅仅十年的时 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这就是态度问题,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 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

2、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有回报。 第一个工人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心情是郁闷的,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别 人的问题时都是满肚子怨气。第二个工人要比第一个工人心态好,尽管也是在砌墙,但他却把这堵墙当作一栋楼房来建, 心里想的是如何将楼房建设得更好。 第三个工人心态最好,工作那么辛苦,他还那么自信那么专注。人最可贵的就是 “认真” 二字,第三个工人把砌墙这样的小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看待,十年后成为老板也就不足 为奇了。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 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呢!”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

3、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 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 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取得更高的 成就。 曾经执教我国国家足球队并且带领我们打进世界杯的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米卢的态度 就是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 米卢不愿意看到球员的沉重心态,背着包袱踢球是不能取得 好成绩的。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大赛之前,只要有闲暇,米卢就会热情地与球员在一起玩各 种游戏,打台球,玩保龄,甚至在训练课上玩网式足球。在玩的过程中,米卢从不轻易地输 给对手,而是利用规则允许的漏洞耍赖,占小便宜。久而久之,

4、不管是他的助理教练还是 队员,都习惯了这种游离于规则边缘的聪明玩法,并逐渐地运用到赛场上。结果,再紧张 的比赛,中国的球员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一遇到不公平的判罚就跟裁判急,与对手吵,犯不 该犯的错误。只要规则允许,不论合理与否,球员们都必须遵守。这是游戏,也是人生。米 卢宣称足球应该是快乐的,不要赋予它太沉重的东西。队员们在经历了十强赛后,对米卢无 不佩服。他的快乐足球理论是真正的寓教于乐。队员们没了负担,心理平和地对待每一场比 赛。看完十强赛,无论是足协官员还是球迷都承认,心理稳定是中国队最大的进步。 可见,态度对我们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态度呢?态度概述: 一: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

5、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内在的心理倾向。态度是你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内心的活动。不是外在的行为,不 是说你正在做的行为就是你的态度。2、总有一定的对象。态度总指向一定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和事物,也可以是 抽象的概念(如勤劳,勇敢,社会制度等)。3、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这是说对态度对象的肯定与否定,喜恶情绪等。4、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态度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一个人对某事物的态度一 旦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中将会形成一定的形象,轻易不会更改,但并不是不能更改。二、态度的构成(态度的ABC模式)(一)认知成分( Cognition) 态

6、度的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理解、评论、赞成或反对,或者说是对态度对象的看法 和想法。关于态度对象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向性 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成份区别于一般的事实认知,通常具有主观偏见的性质。 例如:关于“非诚勿扰”这个节目你有什么想法?你怎样理解这个节目,对这个节目 有何评论。比如说,它是一种一种纯粹的娱乐节目,或者真的是相亲栏目等等。还有别的其 他的选秀节目等等。例如:学习管理心理学有助于推进管理现代化,提高生产率,这表明主体对管理心理学的肯 定与赞赏。(二)情感成分(Affection) 人对态度对象的体验具有情感色彩。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主体对态度

7、对象的情感体验,包括尊 敬与轻视、同情与排斥、喜欢与厌恶等。接纳/拒绝;喜爱/厌恶;敬重/轻视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根据情感或评价来定义态度。例如:提到“非诚勿扰”会引发什么感受?你是喜爱这个节目还是厌恶这个节目。 比如,我喜欢管理心理学,反映着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肯定性情感体验。(三)意向成分(行为成分)(Behavior) 指一个人以一种特定方式对某个事物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态度的意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者说是对态度对象发动行为的可能性,即 行为的一种准备状态。行为方向做什么?行为方式怎么做? 比如,下午我就去买管理心理学参考书。 例如:当你有机会现场观看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在选人时你会

8、怎么做?或者看到某个你喜欢的 明星时你会怎么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的态度构成有时是单一成分,有时是情感和认知两种成分,有时是情感、认知和意向三种 成分。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但有时,这三个成分之间也会出现不 一致的情况。在态度的三个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首先在我们的思想中形成一定的观点,自己对于某 事情的想法。情感成分最重要,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道理我明白,就是感情上转不 过弯。因此有人说态度扎根于感情之中。情感因素对态度有调节作用。我们常说“情人眼里 出西施”其实就是情感调节认知的力争。因为,在他或她的眼里,他或她是世界上最魅力的。 正因为态度包含有

9、情感成分,所以,改变情感要比改变认知苦难很多。要想改变态度必须要 在“动之以情”必先“晓之以理”。例如:某个人犯罪之后,亲人把其窝藏起来,他们也知道他犯罪了,也明白犯罪要受到惩罚, 但出于情感他们还是把他藏起来。三:态度的特征(一)态度的社会性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说:“态度不是生物有机体对于特定对象天生的生物学的 准备状态,而是生物有机体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对象,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后天学习获得 的。马克思说:人的最基本的属性是社会性。英国哲学家洛克(Joh Locke)提出著名 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可见,婴儿出世,对外界事 物不存在任何态度。

10、随着个体不断成长,逐步有了自我意识,从接触父母到接触老师、同学 和同事,生活领域由家庭到学校和社会。个体在实践中,知识不断增长,经验不断积累,情 感不断丰富,才逐步对身边的对象和自身形成一定的态度,并随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形 成并逐步巩固一套比较完整的态度体系。(二)态度的对象性、具体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事件、事物、团体、组织,也可能是一种 现象或观念(如勤劳,勇敢,社会制度等)。如你对“药家鑫杀人案”的态度。其中的对象就是药家鑫案件,这个案件本身就是你的态度 的对象。(三)态度的动力性 态度对个体自身内潜的心理活动和外观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同时对个

11、体与 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也具有这种影响 如果我们对某事表现为一定的态度,将会促使我们的内心活动和外在的行为向着我们所持有 的态度发展,积极的态度有助于我们达到一定的行为目标。比如:我们制定了一定的目标,要在几年时间完成什么,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拥有了不达成 目标誓不罢休的态度,你就会为了这一目标而奋斗。小到一个人对某事有一定的态度,为了 完成这件事而努力,再到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也是一样。向拿破仑拥有了统治欧洲的目标, 要把欧洲建立成一个统一的大陆,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在遭到失败之后,被流放到厄尔巴 岛,但他不放弃自己的目标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卷土重来,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这种态

12、度值 得我们学习。英国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总要做第一,成为一个国家伟大的领袖。(四)态度的内隐性 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它只是行为的准备,而不是行为的表现,人如果不通过言行举 止的表现,其态度就不能被直接观察到,更何况有时人的态度在尚未外显时,在其内心便以 得到了修正。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人的态度,还要认识到人的态度的复 杂性和变幻性,以正确判断人的态度。比如你对某人的看法如何,我们都不清楚,只有在你 的言行中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你的态度。四:态度的功能和作用(一)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把态度作为谋求利益的工具

13、。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会形成一些与这个社会相适应的一些社会态度,以适应这个社会,如 果你没有形成相应的社会态度,那么你就很难适应社会的生活,你将被看做一个另类,很难 立足。在群体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在一个生产性的组织中,员工们受群体内部隐存的社会 标准“不过高也不太低”的生产指标所制约,一个人一天当中的生产数量既不会太多也不 会太少,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你生产太少,那么你将会遭到淘汰,如果你生产的太 多,超出了群体这个不成文规定的数量,当然你可能会得到老板的赞赏或获得更高的报酬, 但同时你就会遭到同事的排挤和非议,你将脱离群体成为孤家寡人,所以只有生产的既不多 也不少你才能更好的在 这个

14、组织中发展。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原则。比如某个人工 作能力低,但他却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实际上他的这种负性态度让他可以掩盖真正的原因, 即他的能力值得怀疑。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 少焦虑,转移情绪冲动。这是被动的保护。例如在许多时候我们看到人们对一些事情保持沉默,那么他就是为了保护自我。像在河北大 学车祸案中,校方对于媒体的采访总是遮遮掩掩,这就是为了保护学校的利益。还有很多时 候面对镜头总是推说领导不在或者无可奉告什么的这都是一种自我防御。3、价值表现功能 这是主动的。态度还有

15、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比如一个人青年人对志愿者的 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恰 恰是他自我概念的核心,表达这种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例如在平顶山学院的车祸中,很多学生把学生的尸体围起来,保护尸体,这种行为就是一种 态度表现,是主动地,这体现了价值表现功能,这样他们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或者人们 参加志愿者活动,这都是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的体现。4、认知功能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知识,从而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 助于我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我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式的功能。 以形成的

16、态度会影响对新的情境的认识。面对新的情景,我们会发动我们已有的经验做出新 的判断。例如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向根据蝙蝠我们发明了雷达,根据飞行的小鸟我们发明了飞机。 这都是态度的认知功能的作用。(二)态度的作用1、影响社会性认知与判断 某一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对社会性判断产生稳定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 态度使个体有选择地接受有利于自己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利于自己的、不合适的信息, 也可能曲解地接受信息而产生偏见。人们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或事物,往往有一套或强或弱的固定看法,认识上的这种态度往往阻 碍一个人去正确辨别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影响正确的社会性判断。态度会导致认知判断的偏 差。例如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等曾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对象是加拿大英裔 和法裔的大学生,实验开始时告诉学生,这次实验的目的是想了解大家只凭声音判断说话者 的个性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