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和3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300820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和3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和3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和3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和3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和3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和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和3(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第8章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2第8章 一、填空题 1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学习经验 ”,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教育目标”。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

2、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 与“任选课程两类。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

3、、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D.M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 从中间向上的”的策略。10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影响校本课

4、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理论专家、学校领导者及管理者和学生及家长。 二、单项选择题1.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 ( C)。 。课程目标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内容本身的性质 2.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B )。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 B)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A杜威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泰勒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是(A).

5、 A。强制性 B自由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种完整的、规定好的课程,这是(C ). 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 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观 D课程实施的实践观 霍尔和劳克斯认为,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水平的最低限度要达致( A ),才算已经实施了新课程. A.常规化B。精致化C.机械地使用 整合 7.( )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A。中央集权型B地方分权型 C混合型D.蛋糕型 8。下面各国中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

6、管理模式的国家为( A )。 A。法国B.美国 C。日本。瑞典 9。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 ) 。民主化B.多元化C.规范化 D.差异化三、简答题1、 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17答: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主要有: (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体现为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

7、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当今,“学习活动”这个术语在课程领域里使用得相当广泛,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2、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108109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1)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的原则。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其他各个阶段的先导和方向,是专家、学者、教师等经过周密思考,认真研究社会、学科、学生等诸方面特点

8、与需求的结晶,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最主要依据.(2)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的原则.选择的课程内容只有适应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态度。(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原则.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选择最基础性的内容,则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更具有发生性,起始性,迁移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原则。只有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回归生活。、 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p128答: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

9、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涉及范围的广域性。隐性课程是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隐性课程主要是以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俗称“看不见的教育”。(3)影响的持久性。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生作用,难以消除。(4)结果的难量化性。隐性课程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领域,这些非预期性影响是难以量化的。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7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有:(1)统筹规划,集中管理。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校本

10、课程,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以便综合实践活动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的,学校必须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对其实行集中管理.(2)转变观念,注重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培养方式、生活存在的方式的角度出发,要求恢复学生们学习过程的体验性,重视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3)师师合作,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体现在学年内教师、不同学科教师、校内与校外人员的有机合作,不同学年之间教师的有机合作。、 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p2答:目前完善与发展选修制度的主要认识: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所以选修课程的设立应该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

11、创性的结合。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在主次的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有共同评估标准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的异同。P147答:(1)互动调适观制定和参与观都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动态调适。制定参与观认为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都强调课程在过程中实施。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认为课程实施是互动调适的过程,是对所

12、主张的价值和假设的一个挑战过程,研究者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研究修正作为实施的一部分,制定参与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是师生的教学实践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师生一起创造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结果.不过,这种师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的思路过于理想化。()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都强调革新评价。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对实施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参与制定观最大限度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与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造,让教师更多地参与课程的制定过程。但这种思路与教学实际有

13、一定差距.7、 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那些问题?p114答: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五个层面的问题:(1)教材的改变。教材的改变是课程实施的开始,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新课程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就要编写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材。(2)组织方法的改变。组织方式包括学生分班与分组安排、时空顺序安排、人员分配等方面的内容。(3)角色或行为的改变。教师从权威、知识的拥有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并落实在学校的活动中,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是课程实施实性效果的重要标志。(4)知识和理解的改变.课程实施者必须从理论上认识课程各要素的意义及其关系,了解一个新课程方法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及这些

14、理念的依据和作用,认识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实质及其反映的理念与基础,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施是实施者自觉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将课程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5)价值的内化.价值的内化是指课程实施者将新课程提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地执行课程的各组成要素。8、 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答: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者因素.这些因素的各自作用:(1)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教师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2)学校领导与管理者: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更多地通过校长对学校的特定管理方式所形成

15、的学校管理特色体现出来.()课程专家。课程专家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而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p187答: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主要是:(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指向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充分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调查学生的需求和特征。(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民主性和开放性。(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把课程开发的权利交给教师,体现一种“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的过程.()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实践中通过开发国家课程以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照顾具体学校、社区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二者互相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