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学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29604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学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学案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学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的诫子书。(板书课题:诫子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看大屏幕补充内容了解人物及作品。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整体感知课文(8分钟)1朗读课文。(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词句停顿。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

2、/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4)集体朗读课文。2疏通文意。(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

3、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3)教师强调重点词,学生通译全文。3理清层次。(1)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3)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面)。(4)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探究课文主题1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

4、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论据略)(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10分钟)1、背诵积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谈感受,说启发。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课堂小结。六、当堂训练: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