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 第1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29270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 第1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 第1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 第1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 第1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 第1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 第1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 第1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学习导言本专题通过伟人的语言传达他们的伟大的思想及闪现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有孔孟的经世济民思想,有对马克思的悼念,有对革命烈士的赞颂,也有呼唤自由的赞歌。本专题五篇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他们的国度不同,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即追求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世界。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孔子对冉有、子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的做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作者观点鲜明,情绪慷慨激昂,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及“当仁不让”的精神。寡人之于国也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理想。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语句,把抽

2、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著名演讲。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做出了精要的总结,并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挚友的沉痛悼念。文章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结,既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也在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继续奋斗,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思维逻辑严密、感情充沛、语言优美、铿锵有力、极富感召力和激情的演说。作者在演讲中强烈抗议黑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平等待遇,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为黑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序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

3、斗檄文。文章无论是写辛亥广州起义,还是写烈士墓碑的修建以及论述撰序的目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逝者”的深情,而叙事、议论、抒情,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板块一经 世 济 民主题导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是儒家的终极梦想。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仍在继续影响着人们不懈地追求灿烂的政治文明。在对历史的回眸中,让我们品读儒家经典,触摸儒家思想感受温文尔雅的孔子在面对大是大非时的政治清醒与凛然正气,体会孟子在阐述政治理想时的纵横捭阖与酣畅淋漓;学习先哲们睿智机敏、酣畅淋漓的辩驳手法,接受儒家“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思想熏陶。第1课时季氏将伐颛臾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

4、音社稷()颛()臾()相国() 椟()柙( )虎兕( )答案:,。2.辨音互相( ) 龟玉( )丞相( ) 龟兹( )答案:,;,。3.辨形昵()游 ()木()干() 买还珠()祸起墙()狗大开()笙() 长篇累 ()呼() 武()初生牛()答案:狎,柙;弋,戈;萧,箫,啸;椟,渎,窦,牍,黩,犊。【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既来之,则安之:原指既然已经使他来了,就要让他安下心来。现在多用以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分崩离析:原为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祸起萧墙: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2.词义辨析含糊其辞 闪烁其辞都有“说话不清楚,不明确”之

5、意。区别是:前者强调说得含混不清,后者重在说明说话者遮遮掩掩、躲躲闪闪。风平浪静 一帆风顺都有“没有艰险、平安无事”的意思,有时可以相通。区别是:“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偏重在“平静,没有艰险,没有斗争”;“一帆风顺”指行船顺利,偏重在“顺利,没有阻碍,没有挫折”。风雨飘摇 摇摇欲坠都有“动荡不稳,飘摇欲垮”的意思,都可用来比喻一个政权机构、社会不稳定的势态。区别是:“风雨飘摇”重在“风雨”,强调处境的险恶;“摇摇欲坠”重在“欲坠”,强调前景危险。【文言整理】1.通假字是谁之过与?答案: “与”通“欤”,语气词。2.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义:陈力就列古义:今义:站在队列之中。不能者止古义:。今义

6、:办不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今义:有事情。修文德以来之古义:。今义: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答案: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就,担任,充任;列,职位。没有能力。指采取军事行动。以,连词,表目的,来;来,使来。3.词类活用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既来之,则安之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生活安定。4.一词多义(1)是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声非加疾也

7、,而闻者彰(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曹刿请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风吹草低见牛羊(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5)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犹不及(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故尝与过宋将军( )(6)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答案:是:正确,形容词;这,代词;是,判断词。疾:病,名词;厌恶、痛恨,动词;快,急速,形容词;疾苦、痛苦,名词;强,形容词;妒忌,

8、动词。止:停止,动词;禁止、阻止,动词;只是,仅仅,副词。见:看见,动词;见,动词;拜见,谒见,动词;表被动,相当于“被”,助词;出现,动词;见解、见识,名词。过:走过,经过,动词;超过,动词;错误、过失,名词;责备,动词;错,形容词;拜访,访问,动词。于:介词,引出对象,对;介词,从;介词,在。5.特殊句式(1)是社稷之臣也。(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何以伐为?(4)无乃尔是过与?(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6)谋动干戈于邦内。(7)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答案:(1)判断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倒装句 (4)倒装句 (5)倒装句 (6)倒装句 (7)倒装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

9、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

10、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或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2.背景展示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证。鲁庄公有弟三人:长庆父,次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郈氏斗鸡生隙,引起冲突,昭公大概对季孙氏的跋扈不满,故站在郈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与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国打

11、败,并杀郈昭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周谷城中国通史)鲁宣公十五年(前594)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五年(前531),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翦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了,被三家赶跑了。(郭沫若中国史稿)3.论语名句集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子贡问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