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边城”的诗意自居与民间守望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291920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时“边城”的诗意自居与民间守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战时“边城”的诗意自居与民间守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战时“边城”的诗意自居与民间守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战时“边城”的诗意自居与民间守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战时“边城”的诗意自居与民间守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时“边城”的诗意自居与民间守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时“边城”的诗意自居与民间守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时“边城的诗意自居与民间守望摘要:汪曾祺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与其昆明体验息息相关。昆明的旧城市风度生成了汪曾祺小说慢节奏、淡情节、重气氛的叙事风貌;对昆明草木的反复书写使其小说语言富于抒情,促成摘要:汪曾祺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与其昆明体验息息相关。昆明的旧城市风度生成了汪曾祺小说“慢节奏、淡情节、重气氛的叙事风貌;对昆明草木的反复书写使其小说语言富于抒情,促成了汪曾祺“平凡但尊贵的生命理念的成形;昆明人散漫悠闲的性格被汪曾祺刻入小说人物之灵魂,彰显其“闲适自然,豁达乐观的人格理想;昆明淳朴民风的感染与汪曾祺的平民生活体验,使其小说流露出温柔敦厚的民间书写情调。正是1940年代的昆明体验与

2、昆明书写为汪曾祺打下了良好的思想根基与艺术根底,使得1980年代以来“复出的汪曾祺在小说的叙事手法、意象选择、人物底色、审美视点和情感上承续了他1940年代昆明小说创作的流脉,也使得他的小说别出心裁、大放荣耀。本文源自当代文坛 2022年1期?当代文坛?是四川省作协于1982年创办的一份文艺理论期刊,迄今已办刊近三十年,一直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享有较高的声誉。1990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表彰全国17家文艺理论报刊,其中15家为北京各中央直属部门主办的国家级报刊,省级刊物仅有两家,?当代文坛?便是其一。关键词:汪曾祺;昆明体验;1940年代;小说创作1980年代初,

3、汪曾祺凭借?受戒?大淖记事?等高邮回忆小说轰动文坛,其疏离时政的小说题材、清新飘逸的语言风格、冲淡平和的叙事姿态,不仅冲破了几十年来习见的文学陈规,还异质于当时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创作主潮的时代风貌,令人称奇不已。熟知汪曾祺小说创作的人都说,那个久违的汪曾祺回来了。的確,汪曾祺的小说显得别有“异质,但这种“异质的魅力从何而来?又是什么酝酿了汪曾祺小说的“横空出世呢?我们认为,这与他早年在文学的起锚地昆明所积攒的生命体验与书写经验密切相关。1939-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度过了他一生难以磨灭的七年,昆明体验亦成为汪曾祺创作道路上不可无视的一环。因此,要理解汪曾祺的小说艺术,还得从他1940

4、年代的昆明体验说起。一 昆明体验与汪曾祺1940年代小说中的昆明书写长期以来,昆明都是一座民风淳朴、保守落后的“边城。抗战的机遇打破了地域限制,使昆明一跃成为与重庆、桂林等并举的大前方文化名城,并被外省人视为“战后中国最令人神往的城市。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繁花簇拥的田园风光、古朴如北平的建筑风貌、自由疏放的城市性格和悠闲缓慢的生活方式,打动了无数战时南迁文人的心灵。求学西南联大的汪曾祺亦开始了他的昆明体验,并在这闲适情境中开始了文学创作,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小说风貌。(一)战时昆明的旧城市风度与慢节奏、淡情节、重气氛的艺术手法抗战时期,“边城昆明远离战场,紧张的时代语境未能完全统摄这座“城市

5、山林的气候,使它在烽火硝烟的年代仍保存古朴自然的生存景观与缓慢的生活节奏,焕发着中国静穆平和的旧城市风度。在昆明,汪曾祺醉心于城市风光,常骑马到黑龙潭,坐船游大观楼,漫步于翠湖畔;或“泡在茶馆中读书写字,养其浩然正气;或坐在廊檐下胡思乱想,躺在草地上仰天看云。置身于静美的风景中,感染着这座城市悠闲的生活节奏,心态自然舒缓,气度格外沉着,因此汪曾祺在创作昆明题材的小说时情不自禁地穿插“闲笔,放慢叙事节奏,情节显得平淡而少冲突。而作为一个异乡人,以其对异域风物新奇、敏感的眼光进行创作,汪曾祺往往以类似“地方志的形式、潜在的“游客视角,将昆明的风物人情及“我的日常生活在小说中细腻铺展,并将个人的情思

6、意绪寄于其中,运化为小说浓厚的气氛加以呈现。例如,?老鲁?的开篇是对黄土坡自然环境及教员在旷野中采薇、喝茶的生活描写,随后主角老鲁才缓缓登场,就连作者自己也意识到:“阿呀,题目是老鲁,我一开头就哩哩拉拉带上了这么些闲话做甚么?比起讲述老鲁充满曲折的人生经历,小说更着力铺写他摘菜挑水的平淡日常,以及他与“我们相处时的神采奕奕,营造出旧日黄土坡温馨且充满野趣的生活氛息,传递出怡然自乐的生命情致。在?艺术家?中,小说开篇描写“我在白马庙附近散步赏花,再走进茶馆喝茶的情形,后才引出哑巴艺术家的出场。开篇无关宏旨的环境铺垫也引得作者感慨:“这一段都不太相干,是我在心里刷落了好屡次,而姑息的准许自己又检了

7、起来,趁笔而书的塞在这里的废话。在讲述哑巴艺术家的往事与其画作时,小说也穿插着朦胧淡远的田间晚景、晶莹剔透的小楼晨景描写,使得“艺术家的生命气息与“我的情思一齐在这凄美的气氛中荡漾。?卦摊阙下杂记之一?开篇描写昆明卦摊的行业状况,之后才引出最主要的人物“云大的老头子的出场。该篇的场景描写几乎代替情节成为小说结构重心,翠湖边静默端坐的拆字老头,夜市灯光下心地平和的测字先生,茶馆旁摆摊自娱的云大老头,无不浸润在昆明自由疏放的文化气氛里。汪曾祺在他1940年代的昆明小说中擅用慢节奏、淡情节、重气氛的艺术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小说叙事风貌。他以闲散细腻的笔致,抒写昆明日常生活的情致,将民间小人物的生活

8、环境与人性人情融为一体,连成一串旧城历史与性格的剪影。由此观之,汪曾祺小说叙事风格的成形,正是昆明的旧城市风度与汪曾祺的悠闲生活体验潜移默化的结果。多年以后,汪曾祺仍强调:“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不要着急,要有“内在的节奏,“唯悠闲才能精细,“气氛即“人物。也正因此,当我们以汪曾祺前期的昆明小说作为参照,重新回味他的?受戒?大淖记事?时,总不免对其小说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沉着淡定、诗情画意的叙事风貌,发出“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慨。(二)草木意象的典型书写与平凡但尊贵的生命理念昆明素以草木繁盛名扬天下,假设问昆明对汪曾祺来说究竟有些什么,其答复正是“一草一木。昆明草木作为汪曾

9、祺感悟生命、激活诗思的载体,频繁地在其昆明小说中出现:如在?葡萄上的轻粉?中,汪曾祺从一株渺小安静的垂茎结子草花身上,悟出它自我完成、孕育生命、勇于担当的独立精神:“你钦佩它,钦它的精雅,它的高贵,它那么安静的等待,自己成熟它二月初便开花了“钦佩它们的风里的轻松,在它们雨下的负重以后。又如?前天?记叙了“我在昆明冬天发现的一朵菜花:“我们看见一饼圆圆的冰,冰里开了一枝菜花,开得很好,黄黄的,楚楚可怜。11“菜花在小说中即象征微小生命艰难却坚守的可贵品性,它引发“我的惆怅,使“我自顾自怜。还如?匹夫?中写到:“这学校的草比甚么都多,青赭黄绿宣传着更递的季节“顽固得毫不在情理的巴根草,流浪天涯的王

10、孙草,以不同的姓名籍贯在这里现形。12小说主人公“荀起初对这些平凡且不符主观审美的野草很嫌弃,但他随后感到非常惭愧。汪曾祺正是通过这些草木反思到:再卑微的生命都有它自在的生存方式与存在意义。昆明草木的反复书写使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明丽清新,也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抒情容量;而草木作为小说的典型意象,更被赋予平凡美好的人格特征,与其小说人物的精神气质保持一致。在昆明,汪曾祺从草木身上悟到了“方寸之木高于城楼13的生命境界,昆明小说中的草木书写亦作为汪曾祺观物方式、人生价值观的缩影,促成其“平凡但尊贵的生命理念的成形。这份成于昆明的草木情结,使汪曾祺一生都不断地在其小说世界里装点起一座平易近人、无论贵贱的“

11、小花园,从他后来小说集的命名如?晚饭花集?茱萸集?再到他后来小说中随处可见的草木描写,无一不昭示着汪曾祺在昆明时代就已萌芽的生命意识,在1980年代开出了迷人的风景。(三)散漫悠闲的地域性格与精神自居式的人物底色昆明温和的气候、秀丽的山水培养出当地人散漫悠闲的性格特征。这里花卉遍地,瓜果满园,“老百姓不必怎么辛勤工作,就可以谋生糊口;因此他们的生活非常悠闲自得。初从沿海省份来的人,常常会为当地居民慢吞吞的样子而生气,但是这些生客不久之后也就被悠闲的风气同化了。14汪曾祺也洞悉到昆明人的这一性格特征,并将之刻入小说人物之灵魂,作為理想人格予以静态诗意地呈现。如?唤车?写到一位车夫在下午闲着车,“

12、很有兴味的欣赏对面笔店里的那个老头子修弄毛笔,他“慢慢走到巷口的家附近,将孩子抱到车上,看他“在车上玩得十分快活。笑得令大人不解15。?卦摊阙下杂记之一?写到一位开茶馆的老头吃东西时“嚅嚅地嚼动,“他们的嘴,一样是那么柔软,那么休息着那么天真;而摆摊的老头“总是坐着,晒着太阳,太阳“缓缓的流过他的全身,周而复始;时间在进行16。?老鲁?那么写到一群颇有“老庄气味的校警,他们平时坐在长凳上晒太阳、躺在软草中看云,“日子过得极其沉着17。汪曾祺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发现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和“常绿的童心18,欣赏他们的淳朴心性,捕捉到他们无意间划过的无关职业、无关功利、只关乎美的生命痕迹。而在昆明

13、生活中,汪曾祺也感染了本地人的气质,因此他昆明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我也别具一番闲适自然:“我在雨中策马到市郊湖畔看“水面飘浮的白色苹花,心中有“一种陶醉,一种庄严19(?序雨?);“我常在玉兰花下看书,“偶然一抬头,绿叶缝隙间一朵白云正施施流过,闲静无比20(?绿猫?);“我虽清贫,却仍觉日子“好玩,上午采薇,下午喝茶,“看远山近草,看行人车马,看一阵风卷起大股黄土,映在太阳光中如轻霞薄绮,看黄土后面蓝得(真是)欲流下来的天空21(?老鲁?)。在昆明,汪曾祺从地域性中开掘出人格的理想性,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里的坚守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他笔下,无论是昆明的贩夫走卒,还是自传抒情

14、主人公“我,都与缓慢流动的时光、静谧自然的风光融为一体,勾勒出浑整隽永的诗境。这一“闲适自然,豁达乐观的审美倾向与人生观念,既是汪曾祺的理想追求,又是他在昆明生活的真实兑现。与其说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毋宁说这正是汪曾祺对他苦乐交织的昆明生活的自觉参透。自此,“闲适自然,豁达乐观的精神便深深融入汪曾祺的人格中,成为其后来小说的人物底色,从?受戒?中嬉闹并互许终生于芦花荡的明海与小英子,到?大淖记事?中肩负重担却仍飘摇过街的巧云,再到?钓鱼的医生?中淡泊名利,留得“一庭春雨,满架秋风22的王淡人身上,我们无不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生动演绎。(四)淳朴民风、平民体验与温柔敦厚的民间书写情调云南

15、是一个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边地,这样的历史文化培养出当地人淳朴好客的品性。他们颇有“古人的遗风,待人热情善良,深深地感染了南迁文人。23汪曾祺曾说:“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24出于对读书人的怜惜,昆明很多房东愿将闲房租给穷学生住,不计较房租。25出于同是异乡客的情绪,开茶馆的绍兴老板也对联大学生“异常亲热,常欣然借钱给他们。26“复员时期,汪曾祺对昆明很是留恋,称“让我再去住个几年,也仍然是愿意的27,可见汪曾祺对昆明民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认同。其实,昆明并非尽善尽美,不同文人对这一城市的体验也不尽相同。28但基于对昆明的深厚情感,汪曾祺在小说中表现出淡化都市弊病、突出民间和谐温馨一面的艺术倾向:尽管昆明也有繁华摩登的面孔,有代表上层城市文化的人群,但汪曾祺却多将昆明小说的背景置于古朴僻静的巷弄(?职业?),或清新自然的城郊(?艺术家?),聚焦于都市民间的底层民众身上;即便城中有狡猾机敏的车夫,但他更愿描绘淳朴尚存的(?前天?)或是保护妻儿的那一位(?唤车?);即便对一位断腿膝行人年少的恶劣行径有所点染,但他仍同情这位恶人的孤单处境(?膝行的人?)。此外,在昆明,汪曾祺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现实生活上都是归属民间的。在联大期间,课余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