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春节的习俗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291423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春节的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同春节的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同春节的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同春节的习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同春节的习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同春节的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春节的习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同春节的习俗大同春节的习俗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 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 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 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 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 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 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 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 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

2、: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 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 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 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 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 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 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 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 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 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

3、由主 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 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 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 规模庞大。山西太原春节习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 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 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 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 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 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 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 二十八糊贴扎,

4、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 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 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 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 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 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 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 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 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

5、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 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 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 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 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 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 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 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 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 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

6、,燃放火 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 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 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 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 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 “扫穷上”。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 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 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 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 神幛于村口,

7、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 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 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 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 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 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 “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 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 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 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 籽头”或“抢籽头”。到

8、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 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 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 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 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 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 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 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 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 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 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

9、执簸箕,右手拿斗, 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 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 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 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 (有闰 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 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 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 (用起面炸成)、黏之 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 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

10、新帚放到屋上。 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 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 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 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 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 技优美动人。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 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大同春节食俗 到了初一,大同人天明要出门迎喜神。而 且是日还要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这天则多吃素食,一般是素菜、 大馍馍,喝氽饭,并饮自制黄酒。初二,五更时要发旺火或点旺火柴(麻秆),敲锣打鼓,鞭炮 齐鸣,称为“接财神”。这天清早要煮饺子吃,称为“吹元宝”。 是日,还要请女婿,以“三个盘一火锅,米饭馏馍馍”招待。初五名“破五”,亦名“五穷日”。黎明各家清扫垃圾,并剪 一彩纸人同垃圾倒掉,称“送穷”。是日多吃面,有“破五吃顿面, 一亩打一石”之谚。大同城内居民则多吃饺子。初八为谷神节,俗称八仙日,人们会成群结队到恒山、华严 寺、善化寺等寺庙烧香布施。夜里,城内各家点五彩灯碗置于窗 台上。是日,周边一些县区要做“八仙菜”,吃油炸食品,以油香烟馨迎八仙。初十为石头节,民间祭祀碾神、磨神。是日,民间传为老鼠娶亲,中午多吃油糕,也有吃饼的,意在盖仓防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