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29038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摘要】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 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 本文在阐述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的基础上, 着重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方 面进行探讨。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 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

2、和归宿。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 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 量的就业”干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 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一、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 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 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感念

3、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 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 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 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 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 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 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 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语中的的“民生”, 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改善民生有许多现实价

4、值, 比如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激发新一轮生产力大发展、 化解人民 内部矛盾中某些对抗性因素,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 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 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

5、人民的共同夙愿。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关注人 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第四、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

6、然要求。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第五,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良好干部作风的要求。改善民生的过程,既是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锤炼和改进干部作风的过程。广大干部只有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所急,才能真正树立良好的干部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信赖。第六、

7、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 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 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进程,只有加快社会建设, 努力营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良好 氛围,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三、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

8、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就给我们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我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一靠发展,二靠党的政策,通过发展、改革来促成问题的改善,具 体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群 众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关系到千家万户。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优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选派优秀教师和有识志士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 任教等措施,使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已初见

9、成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只有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只有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逐步实现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只有充分保障农民工子女异 地接受义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兴国战略。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显示,从劳动力供给看,全国城镇年均新增劳动力5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3000万人,就业缺口在2000万人左右;从劳动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

10、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 800万一一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达495万人,其中351 万人实现了就业,仍有144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可见,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 进城务工转移了 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年度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 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

11、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退役军人就业指导; 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第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解决民生问题,首要任务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分配不公,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是一个在收入分配上高度平均的国家,基尼系数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中城市的基尼系数在0.20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在 0.21 0.24之间。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 不断上升,现在已经达

12、到 0.47,超过0.40的国际公认警戒线。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确定了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了正常有序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 扩中、提低、限高”措施,缩小区域差距、行业差异、贫富差别,逐步减少 分配不公的现象,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四,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具有收入分配 调节器”的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坚持 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 ”的方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 会保障措施,逐步实现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延伸、由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居民转变; 健全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明确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使社会保障机制长期稳定运行;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 确保基金安第五,稳定是民生之盾。“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 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 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